李小芹
数学思考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和探究问题,能自觉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探索数学现象和规律。数学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中是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数学问题情境偏重于形式的新颖和热闹,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所以我们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与教学目标相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李老师全家准备在8月1日到8月10日去常州恐龙园进行二日游,该选哪两天去呢?
生1:1号和2号。
生2:4号和5号。
……
师:如果用10个数来表示这10天,你能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或写一写,求出一共有几种去法吗?(板书:总天数选定的天数选法)
学生自主探索。
生:9种。
师:结果相同,过程会不会不一样呢?我们来看。
学生呈现连线法、圈圈法、列举法、平移法……
教师巧妙地将安排旅游时间与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图形覆盖现象找到一个与现实连接的切入点。在学生进行思考和安排时,教师适时提出“答案很多怎么办?”让学生在分析、抽象思维的数学思考中彰显个性思维,对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也产生了深入了解的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问题情境并不仅仅是个引子,它完全可以成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和素材,后面的教学都围绕“旅游时间的安排”这一情境展开,如“8月1日到8月15日去海南四日游,会有多少种安排方法?”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挖掘了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核心提问,深化数学思考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很关键。核心提问能给学生的思考带来动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与细化,能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以前在研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特征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的?
生:从边或者从角的角度来研究,如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么我们今天来研究圆的特征,从边和角两个方面看,圆有哪些特征?
生:圆没有角;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的,是线段,而圆的边是弯的,就1条且首尾相连。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提出了“从边和角两个方面看,圆有哪些特征?”这个核心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很自然地从边和角去思考圆与以前所学图形的区别。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辩证统一、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思想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心田。因此,要想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前好好钻研教材,课堂上才能运用自如,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提供充足时空,提升数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是喜欢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愿或不敢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放飞思维,张扬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三角形认识》 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的教学片段:
师:把你手中的硬纸条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你能做到吗?(留够时间让学生去动手试一试,而后请学生来介绍自己的方法)
生1:我把硬纸条先剪成两段,一根长些,一根短些,再把短的那根剪成两段。
生2:我直接剪成三段,其中一段特别长。
师:什么是“特别长”?
生2:就是比另外两段合起来的还要长。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剪下的三段仍能围成三角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短的两根的和比最长那根长。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把你手中的硬纸条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主线,给学生留足时间去动手操作,而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往往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动手操作后的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给他们空间展示,既让一部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另一部分学生获得帮助,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学生一次次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真正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教师就得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创设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能突破难点的核心问题,并能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真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思考走向深入。
(责编 罗 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