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天昭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论著/周围血管病
主动脉夹层CTA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欧阳天昭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 对主动脉夹层CTA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60例,均为2012年6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均经DSA抑或MR T1-FS确诊。对患者的内膜瓣、管壁增厚、夹层动脉瘤和双腔征等影像学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出现主动脉夹层病变的70处,其中30例前循环,40例后循环。在70处主动脉夹层病变当中,有27处内膜瓣,7处双腔征,36处血管狭窄。相比DSA诊断,通过CTA可以把23处内膜瓣显示出来,占85.2%(23/27),可把5处双腔征显示出来,占71.4%(5/ 7),可把34处血管狭窄显示出来,占94.4%(34/36)。而在显示主动脉夹层脉瘤和血管闭塞上差异不显著。CTA比MR T1-FS更容易把血管内膜增厚给显示出来。结论 通过CTA诊断主动脉夹层,能够把多种影像学征象给清晰显示出来,包括管壁和血管腔在内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式,对临床上运用适当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动脉夹层;CTA诊断;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多指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局部撕裂的内膜,逐步剥离以及扩展了内膜,以致在动脉当中形成了真腔和假腔,最终出现撕裂样疼痛的表现。作为身体的主干血管,主动脉承受着心脏跳动的压力,有着巨大的血流量,如果撕裂了内膜层而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1],就有很大几率主动脉破裂,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基于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主动脉夹层,并把需要积极干预的患者给筛查出来,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探讨主动脉夹层CTA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2012年6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其中40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在4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 6.2)岁。出现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有70处。所有患者实施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进行主动脉CTA诊断。DSA检查和CTA诊断的时间间隔要小于一周。
1.2 CTA诊断方式
运用Philips CT(16排螺旋CT)进行CTA检查,管电压和管电流参数分别为120kV和200mAs,层厚和FOV分别为0.8mm和220mm,0.40是轴距。对右肘静脉运用18G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之后把350mg·l/ml的团注对比剂碘海醇注入80ml,并配合30ml生理盐水,流速均为5ml/S。在主动脉弓部运用自动追踪技术触发扫描把阙值设定为110HU,把患者的头部固定好,扫描之前禁止患者做吞咽动作。
1.3 DSA检查方式
DSA采用Philips INFINX,对股动脉运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实施穿刺,把6F导管鞘置入,升主动脉造影通过5F PigTail导管进行,之后利用5F HeadHunter导管做全脑血管分级造影。要通过三维旋转DSA检查病灶血管,220°是球管旋转的度数,注射对比剂的速率为3ml/s,24ml为对比剂总量,一共8s以及494帧。在诊断当中要把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禁止患者做吞咽动作。
1.4 影像学分析
在DSA上,主动脉夹层表现出的直接征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膜漂浮征。主要为充盈缺损了管腔当中的线样低密度。(2)双腔征。血液外渗结合血管壁内组成了一个和正常管腔相平行的通道。(3)夹层动脉瘤。内膜瓣分隔存在于真腔之外突出的囊袋和管腔(伴行)之间。间接征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腔狭窄。因为正常管腔受到内膜血肿的内挤压,真腔表现为管腔狭窄(光滑呈线性)。(2)血管闭塞。真腔逐步变细,其远端为火焰样闭塞。
60例患者中出现主动脉夹层病变的70处,其中30例前循环,40例后循环。在70处主动脉夹层病变当中,有27处内膜瓣,7处双腔征,36处血管狭窄。相比DSA诊断,通过CTA可以把23处内膜瓣显示出来,占85.2%(23/27),可把5处双腔征显示出来,占71.4%(5/7),可把34处血管狭窄显示出来,占94.4%(34/36)。而在显示主动脉夹层脉瘤和血管闭塞上差异不显著。CTA比MR T1-FS更容易把血管内膜增厚给显示出来。
目前,临床上还难以确定主动脉狭窄的真正发病率,这是因为有些患者会终生不会有此症状抑或症状较轻而没有确诊,有些患者可能由于血管再通没有被发现。正常人的体动脉血管是由内膜、外膜以及中膜等3层结构组合而成,这3层结构紧密贴合在一起,一起承载血流的通过。而动脉夹层是是指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局部撕裂的内膜,逐步剥离以及扩展了内膜,以致在动脉当中形成了真腔和假腔,最终出现撕裂样疼痛的表现[2]。依照破口和所在动脉的部位,夹层能够对全身每一个部分产生影响,其中主动脉夹层是最为凶险与常见的。主动脉异常中膜结构与异常血流动力学共同导致了主动脉夹层的出现。当主动脉结构出现异常时,就很容易裂开主动脉,其中马凡综合症、主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以及主动脉炎性疾病等均是引发此症状的常见因素。在血流动力学出现改变时,也会容易损伤动脉壁[3]。
很长时间以来,临床上主要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来诊断主动脉夹层,然而DSA难以把血管壁处的病变状况给很好的显示出来,并且对主动脉夹层的特征性影像学通过DSA诊断在椎动脉夹层(VAD)中的发现率只为10%,因此中本研究结合了DSA和MR T1加权脂肪抑制序列来作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MR能够把内膜血肿给直观的显示出来,其中扩张的动脉当中可以探及到真腔(新月形高信号环绕受压)是最具特征性的征象,真腔往往为偏心流空信号,可以在发病首日看到这种征象。在本研究当中,由MR T1-FS发现的内膜血肿全部由CTA轴位图像有效证实,这以结果和相关文献所报道[4]的结果趋于一致。但是相对于后循环夹层来说,因为血管本身较为细小,并且相比前循环组织来说,其周围脂肪较少,脑脊液存在于硬膜内段的血管四周,有着较低的组织对比度。CTA的空间分辨率极高,可以把血管当中的精细病理结构给检测出来,同时能够把有诊断意义的内膜瓣结构给很好的显示出来,相比DSA的诊断,CTA可以把23处内膜瓣显示出来,占85.2%。
主动脉夹层局部闭塞和全闭塞呈现出变细(逐渐)的管腔,此种情况称为“鼠尾征”,抑或最终逐渐闭塞,这种情况称为“火焰征”,这个时候的内膜面仍较为光滑。对于由不同因素造成的狭窄,特别是重度狭窄,CTA诊断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非常高,可以把由次全闭塞导致的线样狭窄给准确显示出来,其轴位图像能够探及到血管外径增粗(局部)的情况。有研究[5]指出,闭塞动脉夹层,特别是闭塞性主动脉夹层,若缺乏内膜血肿可靠征象,则不可以确诊为夹层,除非在以后的随访当中发现转变成为了长节段狭窄。本研究中通过CTA把34处血管狭窄显示出来,占94.4%(34/36),囊状为动脉瘤的形状,伴行的同节段真腔和夹层动脉瘤(囊状)间存有内膜瓣分隔。虽然主动脉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动脉瘤样扩张的情况,然而最常受累的地方还是动脉远端近颅底下部,相比前循环,后循环夹层更加容易出现动脉瘤样扩张的情况,而在硬膜当中抑或靠近颅底水平处有80%为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在本研究60例患者当中,病变位于硬膜内段的有5例,伴有V4段夹层动脉瘤的有4例。虽然有些主动脉夹层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甚至可以自行痊愈,然而因为目前临床上还缺饭对低风险患者进行预估的方式,所以已经发现主动脉夹层症状,不建议只实施保守观察而放弃治疗。基于部位、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动脉夹层的症状也会趋于不同,因此本研究建议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患者不伴有夹层动脉瘤的形成,药物治疗是发病初的主流治疗方式,若病情在药物治疗上还是出现进展,则要实施介入治疗。如果患者伴有夹层动脉瘤,特别是伴有硬膜内的夹层动脉瘤,因为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以实施介入治疗。如果患者的血管较粗,实施支架植入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主动脉夹层的径向支撑力较低,因此在置入支架之前通常不用扩张球囊,否则会再次损伤动脉壁。置入支架主要是其自身较强的支撑力能够贴附血管壁各层,从而对狭窄情况进行改善[6]。
总而言之,通过CTA诊断主动脉夹层,能够把多种影像学征象给清晰显示出来,包括管壁和血管腔在内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式,对临床上运用适当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张志平.双层螺旋CT对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85-86.
[2] 麻付胜,史信宝.主动脉夹层127例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09):1005-1006.
[3] 张宗权,刘文军,刘克平.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88-90.
[4] 石建,陈海鱼,赵梦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10):1559-1562.
[5] 邓亚竹,马思星,喻超,等.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04):401-403.
[6] 唐家海.CT与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64-65.
Stud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OUYANG Tian-zha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and analyz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in th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aortic disse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ll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or MR T1-FS.The imaging findings of intimal flap,wall thickening,dissecting aneurysm,and double-lumen sign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Among 70 aortic dissection lesions in 60 patients,30 were anterior circulation ones,and 40 were posterior circulation ones;27 cases had intimal flap,7 had double-lumen sign,and 36 had vascular stenosis.Compared with DSA,CTA showed 23 cases with intimal flap,accounting for 85.2% (23/27),5 cases with double-lumen sign,accounting for 71.4% (5/7),and 34 cases with vascular stenosis,accounting for 94.4% (34/36).The two examinat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howing aortic dissection and vessel occlusion. Compared with MR T1-FS,CTA showed intimal thickening more easily.ConclusionFor the diagnosis of aortic dissection,CTA can clearly show various imaging signs including aortic dissection in the vessel wall and lumen.It is an effective imaging method 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ortic dissection;CTA diagnosi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欧阳天昭,1971年生,男,云南昭通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现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