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老生》修辞策略探析

2014-03-03 06:42李园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散文化老生贾平凹

李园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贾平凹《老生》修辞策略探析

李园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贾平凹不仅是当代著名乡土作家,更是文学界的“劳动楷模”,《老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在修辞策略方面,《老生》别具特色,文章主要从“集体无意识”理念的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氛围、时空设置的不明确性、小说的散文化结构和文白相间的叙事策略等五个层面来探析《老生》的修辞策略。

贾平凹;《老生》;修辞策略

在当代中国文坛中,贾平凹是当代著名寻根乡土作家之一,同时,贾氏也是一名多产的作家。贾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了长篇小说《浮躁》开始,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部力作问世。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几乎所有的作品在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上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但是有一个原则贯穿于贾平凹的作品之中,那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尤其是善于叙写农村生活日常琐事,这些小人物身上都深深地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贾氏总是运用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与商洛方言土语相结合来建构自己的小说王国。《老生》以一位唱丧歌德唱师为主要人物,全书总共二十五万字,作者以老生常谈的叙事方法记叙了中国百年的朝代变迁和人事变革。贾平凹说:“为什么我选唱师作为叙事人?唱师是社会基层的一个人,以他的视角来看这一百多年来的过程。这个人超越了族类,也超越了不同的制度,超越了人和事。”所以,笔者从《老生》中“集体无意识”理念的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氛围、时空设置的不明确性、小说的散文化结构和文白相间的叙事策略等五个方面来探析《老生》的修辞策略。

一、“集体无意识”理念的运用

“集体无意识”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1]贾平凹引用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称小说《老生》成功的关键是抓住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2]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贾平凹表示《老生》就是想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些事实经过几十年,如似乡下老太太讲古,一代代传下来,应该实写,因此会写得具体的、真实的一些社会现象。”贾平凹用记忆法把历史“规划”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看来,要抓住这个“无意识”,就必须了解关注社会进而掌握关键之处,然后再寻找原始、具象的东西将之表现出来,便会取得成功。《老生》中,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紧张而错综复杂,它是有着清白和温暖,有着混乱和凄苦,更有着残酷,血腥、丑恶和荒唐,这一切似乎远了或渐渐远去,人的秉性是过上了好光景就容易忘却以前的穷日子,发了财便不提当年的偷鸡摸狗,但百多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如此的出身和履历,我们已经在苦味的土壤上长成了苦菜。[3]贾平凹就是要运用集体无意识的理念来呈现过去的世情、国情和民情,例如,第一个故事中这样写到:“吃粮就是背枪,背枪当了兵的人又叫粮子,老黑就成了正阳镇保安队的粮子。”“老黑就训练匡三,……游击队几天吃不上饭,把狗吃光了,把猫吃光了,村里人家原来就有老鼠夹子,就把夹子找出来夹老鼠吃。”向读者揭示了过去艰苦的生活。因此,贾平凹做到这点了,贾氏运用“集体无意识”的理念把《老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二、虚实相间的艺术氛围

贾平凹的小说在创作和表达方式上有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善于使用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从文艺创作技法上说,虚实实不同门类文艺创作必不可少的技巧法则,单就文学来说,诗歌创作中有实字和虚字的使用的技法;景物与情思虚实参半的安排技法等,小说作为文学的典范,更讲究通过虚实笔法修辞叙事。[4]在小说创作中,要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行文中必须留下空白。贾氏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如果整部小说写得严严实实的,就没有施展想象的可能性空间。

《老生》的叙述和表达,就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感觉,有写意写虚,亦有写实写事的特点。例如在《老生》第一个故事中:“三海的妹妹四凤在和老黑结婚的当天就遭到突袭,后来两人再相见时,四凤已经疯疯癫癫了,而且还怀孕了。”在文中,作者并没有交代四凤在与老黑分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孙子听不懂,家里的一只猫却听得多了,叫起他是婆,一次她和村里人在巷道里说天气,猫跑来说:婆,婆。把村人吓了一跳。”文中并未明确写出猫为什么就会说话。因为没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每一个故事情节和动作,所以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其中未写出具体动作的空白,产生的文本效果可能更大于写实的部分。贾平凹《老生》中,既有写实,又有写虚,在虚与实之间拿捏有度,游刃有余。有些故事情节虽然没有详细地描写,在文本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空白,但是,读者凭借自己以往的社会经验和心理认知,完全能够自行填补。

三、时空设置的不明确性

由于小说《老生》的故事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作品也由此带来其他作品不具有的独特的魅力。意大利翻译家李莎表示:“由于没有具体时间,体现出历史的循环性。老生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世界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5]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表示:“《老生》尽管是长篇小说,但同时也适合断断续续地看,从哪一段开始都可以读懂且读得下去。每一段都是一篇好文章。另外,只有当历史不再是历史的时候,才有了文学。”[6]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生》这一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性,也正是由于它时空设置的不具体、时空设置的不明确性表现在整部小说结构比较松散、收放自如,拉拉杂杂地随意叙述。小说中的生活情景、经验、细节和风土人情等等的描写与叙述,都削弱了此部小说的故事性,但这正是《老生》的成功之处之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随笔式的亲切与自由。《老生》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描写,在小说中没有具体的时间,但从四个故事的叙述中,读者可以大概感受出这四个故事分别处于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哪一个阶段;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就只交代了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没有明确的地域和空间描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小说散文化的特征

贾平凹的小说特别注重乡村生活中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故事的情节与冲突,增强小说的戏剧性,着重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会把风土人情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的特有因素。长篇小说《老生》是贾平凹初次尝试以民间写史的方式来建构故事情节的一部杰作,整部作品由四个故事组成。在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方面并没有“戏剧化”的设计,贾氏力图使此部小说呈现祖国近一百年以来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面貌。《老生》故事性不强,情节也比较少,没有太多的起承转合与起伏高潮,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贾氏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情趣与思想也自然而然地贯穿于平淡的叙述中,字里行间表露出简洁和质朴之感,整部小说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和对过去生活模糊的记忆。《老生》运用白描手法,不堆砌辞藻,不拖泥带水,不仅显得准确生动,而且清爽干净。

小说散文化之后,在结构上大都采用了散文式的结构——形散而神不散。以作者着意寻觅的内在的神韵,将生活中似断似续的人物、细节串联起来,法乎自然,不求严谨,近似于散文,贴近生活。例如,在第二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秦岭的山势不一样,各处的草木禽兽和人也不一样,山阴县的山深树高大,多豹子、熊和羚牛,人也骨架魁实,岭宁县属川道,树小又没走兽,……麻雀实在是太多了,整天碎着嘴叽叽喳喳。”贾氏这种写法在表面上是分散自由、漫无目的,而在内里贯穿的神韵上,使全篇凝聚在一起。所以,小说适当的散文化有利于增加小说的美感,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老生》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只是娓娓地向读者叙述同样的故事,淡化情节,结构散文化。

五、文白相间的叙述策略

《老生》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是用中国的方式来记录百年的中国社会史。在长篇小说《老生》中贾氏直接运用先秦文学典籍《山海经》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具有创新性。这部小说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把视角投向了历史的更深处,以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历史和解读历史。小说中有大量对《山海经》原文的引用及作家个人的解读,每段《山海经》原文和《老生》故事的主体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又存在内在的对应性关系。小说中,《山海经》表面是描绘远古时期中国的山水地理,一座山一座山,一条河一条河的描写,描写山野上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老生》则在写人写事,侧重于写村庄里面的人和事,一个村一个村,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写人,无论经过怎样的沧海桑田,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写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7]《山海经》如同一部神秘的天书,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在《老生》中,贾平凹凭借自己对《山海经》的独到理解,把当代文学的创作于先秦古典文化典籍相糅合,运用现代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与古典意趣的诗意化意境和谐结合,可谓是一大突破。

余论

贾平凹的小说,在修辞策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长篇小说《老生》更是把贾氏的高超的修辞水平体现的淋漓尽致。贾平凹是一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被称为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和“文坛劳模”,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部大作呈现给读者,贾平凹先生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贾氏在长篇小说《老生》的最后这样说道:“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原来如此等老生。”这句话是贾平凹先生的真实内心写照。《老生》是贾平凹初次尝试民间写史的杰作,文本中使用多种修辞策略,颇具研究价值。

[1]寇晓玮.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批评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1):36—37.

[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9.

[3]贾平凹.老生(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93.

[4]刘献慧.虚实相间的叙事策略—严歌苓小说文本管窥[J],科技风,2008(4):153.

[5][6]贾平凹《老生》再谈借山海经尝试民间写史[EB/OL].中华网文化频道,http://culture.china.com/ zx/11160018/20141028/18902654.html.2014-10-28.

[7]贾平凹.老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92—293.

2014-09-10

李园,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词汇学。

猜你喜欢
散文化老生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嘻哈跆拳族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行当——老生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西安这座城
月迹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