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
(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地勘现状及环保策略研究
阿南
(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地勘作为探明自然矿产资源的一种必要方法,在创造巨额资源性财富的同时,对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西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科学勘探与保护环境二者之间如何良性循环与互动,是西藏地勘工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需要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文章认为,在地勘作业中要实现地勘效益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目标,需要从地勘规划、方法与细节以及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西藏地勘;环保;策略
西藏是亚洲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是下游几十亿人民赖以生存的“固体水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西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和调节器,对涵养水源、调节中国气候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西藏环境保护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本地区,其生态功能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未来和发展。[1]
地勘是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先行者”,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西藏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阿尔卑斯—喜玛拉雅成矿带的东段,成矿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但是,西藏地勘起步较晚,1951年以前几乎是空白。西藏和平解放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察、能源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至2007年底,西藏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床206个。其中能源矿产27个、金属矿产118个、非金属矿产43个、地热资源5个、矿泉水13个;特大型矿床2个(玉龙铜矿、驱龙铜矿),大型矿床37个、中型49个、小型118个。在工作程度上勘探21个、详查30个、普查76个。在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18种居前10位。
西藏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其生态环境却很脆弱。西藏地质历史年轻,地质构造不稳定,隆升活动十分强烈,人为的干扰造成地表植被覆盖被破坏,极易出现坡面物质移动,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崩塌、滑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形成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生长期短和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的特点,经过长期生存适应而残留下来的深根系乡土植物一旦遭到破坏,新的植被生态系统难以恢复,成为无法利用的荒漠。此外,高寒干燥气候条件下土壤粗骨性、薄层性、贫瘠性特点突出,而且分布面积很大,对植被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地勘工作在西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创造了巨额资源性财富[2];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保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央政府批准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计划用20多年的时间,倾国家之力,将西藏打造成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一道屏障。西藏自治区也相继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形成了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在地勘方面,为了进一步摸清家底,全国进行了长达12年的地质大调查,有针对性地实施了“青藏专项”,西藏自治区科学规划了“十二五”期间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地勘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1 制定行之有效的地勘环保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西藏地勘从原来的国家独有向商业化发展,众多投资商看好西藏这块宝地,地勘由此风生水起,环境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没有地勘作业环保规划,地勘作业的随意性极大,势必会对西藏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商业地勘作业的唯利性,其本身在环境保护方面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进行地勘作业环保规划,是地勘工作者保护环境的首要任务。而地勘环保规划应以单个项目、单个作业流程为基数标准,理由有三点:一是各个地勘作业的勘探方法不一样,需要配套不同的环保方法;二是勘探所用设备不一样,需要以不同方法进行环境保护;三是勘探作业量有大小之分,工程量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方法进行环保作业。
笔者认为,西藏地勘环保规划应根据以下4个方面来制定。首先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西藏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决定着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在地勘作业环保规划过程中,要依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保证规划的合法性和适用性。其次,根据地勘作业规模进行规划。作业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环保方法的类型,如何实施、何时实施、实施效果都是规划必需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实施效果”对整个规划进行必要的评估,修改规划中不合理、不合法、不科学的内容。第三,根据地勘作业方法进行规划。物探、化探、槽探、井探、钻探、坑探等方法,可以完成不同的地勘作业,而每一种方法所形成的作业方式及产生的环境破坏都不一样,规划要有相当的针对性,才能真正对地勘作业中的环保起作用。第四,根据地勘项目类型进行规划。地勘作业因其目的不同,其类型也将发生变化。结合地勘作业的类型制定环保规划,从总体上要掌握环境保护的力度、进度和结果。
2.2 实施科学严谨的地勘作业
地勘作业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严谨实施。地勘工作者在长期的野外作业中,有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有经验可借鉴,在现代勘探工具的支撑下,大多数单位能较好地完成既定的地勘工作任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各个作业细节是否严谨,却是极容易忽视的问题,影响作业效率的同时还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例如,钻探机械孔数量、直径、平面布置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超出规定范围,就可能导致数量增多、直径增大、平面布置面积增大,这样的现象就使环境被破坏的面积增加,为环境保护投入带来压力。
因此,实施科学严谨的地勘作业也是保护西藏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地勘工作者投入野外作业后,每一个作业步骤,都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动作进行,坚决杜绝无序作业、超前作业、无防护作业。主要有两点:一是车辆进出多走老路。西藏大部分植被、草地、绿地长期处在雨量少、高寒干燥的地带,形成极为不易,稍加损害,就会失去生长力、生命力。车辆走老路的目的就在于避开植被、绿地和草地,为它们的生存留下更多余地和空间。二是注重勘探关键点。勘探点尽可能选在无植被、无绿地、非草原、非湿地的[3]“双无双非”[3]地带,从根本上避免勘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必须在非“双无双非”地带进行勘探时,要进行必要的防护,加快作业进度,缩短人、材、机[4]对植被、绿地、草原、湿地的伤害时间,为它们留下充足的恢复期。
另外,地勘作为经济地质学付诸实施的行为,必须从科学理论转入科学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西藏投入了相当的地勘资金,形成了甲马、洛巴堆等铜铅锌矿床;随后评价了玉龙铜矿、罗布莎铬铁矿等大型、特大型矿床。从这些地勘成果来看,科学程度、技术程度的目的性十分单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未形成相对系统的体系。特别是在施工、规程的运用、施工力量配置、机械运行、后期运转等方面,都极有可能出现不科学的施工现象。因此,要形成地勘施工与生态环保同步的科学行为,必须抓住两个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引进前沿地勘技术,以技术力量为支撑,解决地勘工作中制约环境保护的瓶颈;二是贯彻落实生态环保优先的政策,从整个地勘实施体系进行突破,将环保作为地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2.3 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西藏地域辽阔,地勘工作者动辄要到上千公里的野外作业。在地勘实际工作中,由于作业地点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烟,没有人看护,车辙、机械、勘探作业等活动都会对这些贫瘠而偏远的自然环境有所伤害。因此,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地勘工作者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自然环境,是环境保护最直接、最有效、可持续的行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来源于以下几种意识:一是对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生存的问题没有认识;二是对危害环境的行为认识不到位;三是没有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地勘工作者大多具备相当的环保知识,但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这些知识性行为在残酷的环境条件下可能难以坚持。因此,笔者建议:一是自觉地以天为单位处理生活垃圾。在西藏的野外地勘工作中,人的排泄物、食物残渣、包装袋等生活垃圾,将直接破坏自然环境。这一环节,要求勘探工作者不要积累生活垃圾,一方面要进行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做装袋处理;另一方面要在固定的地点进行集中深埋,避免垃圾无序堆放。二是自觉地对勘探现场进行必要的环保技术处理。地勘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勘探作业,勘探必然会破坏植被、绿地、草原、草甸和土地。对于这几个方面的环保治理,在防护性勘探达不到保护目的时,可借鉴草坪绿化技术,把植被、绿地、草原、草甸成块铲起来进行移植,在勘探作业完工后再进行复槙[5]。当然这项工作会增加不少的工作量和资金投入,但是笔者认为,“莫因患小而不治”,西藏自然环境特别脆弱,在藏的每名地勘工作者,要养成一种自觉治理、自觉爱护环境、自觉在环保方面投入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西藏地勘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在西藏地勘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工作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生态环境因人类需要而被破坏,同样也应该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人是这两者之间的关键点、联系点,抓住人的创造性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地勘与环保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整个人类的生存本源。同时,所有地勘工作者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行为,远胜于恢复性治理行为。人大于天,但人未必能胜“天”,受到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极其巨大。党和国家就西藏环保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四个确保”、“五个转向”、“六个重要”、“七个必须”、“七个更加注重”的西藏环境保护措施,只有将这些措施全面而实在地落实到地勘工作中,才能将地勘工作损害生态环境的程度降到最低。
注释
[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上的发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特指经过地勘,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开采而最终得到的财富,属经济地质学范畴。
[3]为本文方便文字陈述进行的含义性提炼。
[4]本文所指的人、材、机与工程建设方面的人、材、机有同等含义。
[5]指将原来移植的植被和草甸还原。
参考文献
[1]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S].
[2]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S].
[4]地质勘探安全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生产安全标准.2005-05-01.
[5]温家宝.在新中国地质工作50周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
[6]地质勘查坑探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995-12-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1989-12-26.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S].2002-10-28.
[9]西藏地区矿产政策[S].2009-11-25.
[责任编辑:周晓燕]
中图分类号:X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4)01-017-04
收稿日期:2014-03-15
作者简介:阿南,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自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地勘与环保。
Study on Status of Geological Surve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y in Tibet
Ar Nan
(Geothermal Geological Group,Geological Survey Bureau,TAR,Lhasa 850000,Tibet)
Abstract:Geological survey is as a necessary method to find out the mineral resources and it can create enormous resource wealth while causes certain damage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Tibet is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but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s well.Therefore a positive circul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for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in Tibet.The present paper considered that detailed planning,methods and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re needed in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oth goals of efficient geological surve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geological survey in Tibe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