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落实师生情感交流目标
林升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应,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是判别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历史新课程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达成,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和达成度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体验;教与学的互动;灵活多种的教法
人教版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叙述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权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本课要让学生了解300多年纷繁复杂、政权分离、更迭频繁的历史,不仅要确立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让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生成一堂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在活动中迸发出的浓浓真情中互相感染、互相受益,从而达到落实学习目标,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目的。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和“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把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活泼地生成和完善。如在进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尝试着让学生的活动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让小品表演走进历史课堂,营造热烈、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小品内容,大方主动地上台表演,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指导学生编排历史剧《淝水之战》,招募三组智囊团。第一组:导演组,负责收集资料,编排成可操作性的剧本。第二组:道具组,制作晋军和秦军的战旗,划出淝水之战战区,准备战鼓、借战袍。第三组:军师组,负责招兵买马,组织练兵和编排作战。此后的一周,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导演组的同学们把剧本分成四幕:第一幕:前秦王朝苻坚与群臣商议出兵,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淝水之战背景。第二幕:晋朝君臣商议如何应战,帮助同学们了解双方实力悬殊。第三幕:草木皆兵,帮助同学们了解晋军士气高涨,为晋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奠定基础。第四幕:再现淝水之战晋军英勇作战,秦军军心散乱,溃不成军的场景。学生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争议和困难,“当同学们了解到淝水之战晋军会获胜时,男生们都抢着当晋兵,不愿做秦兵。”“草木皆兵的片段在狭小的班级很难展示。”“苻坚在淝水对岸观看晋军操练,晋军操练什么来展示军队整齐,士兵士气高涨的军威?”“如何表演秦军大溃败的场景?”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一一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力求内容符合历史史实,语言符合历史人物特征,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幻灯片、音乐等多媒体,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经过师生、生生地情感交流,渐渐地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历史剧《淝水之战》。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喜悦,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同时,基本上掌握了淝水之战背景、经过和影响。为理解北方人为什么要南迁奠定基础,从而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人口的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教学目标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中生成。
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很复杂,为了让同学们化繁为简,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师生互动和融合的关系中了解历史,我把江南开发的原因作为本课重点,贯穿“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开发江南”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各种材料分析探究。首先,让学生识图,交流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并从图和书中找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分析《史记》和《宋书》为什么对江南有不同的记载。其次,出示三则材料,探究本课的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层理解,化难为易。第一则材料:出示“北方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形势图”,让学生回顾这一时期北方的局势,突出了解北方频繁出现战争,再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十六国时期南、北方的时局,此时,学生就比较容易说出:南方局势“稳”,北方局势“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出示第二则材料:《北方关中、南方扬州、荆州人口对比示意图》,直观展示北方关中地区人口由原来240万人减少到50万人、南方扬州人口由原来320万人增加到433万人、荆州人口从359万人增加到620万人,让学生思考北方战乱对南北方人口数量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北方人口减少和南方人口增加是因为北方战乱。再继续探究:出示第三则材料:直观展示北人南迁后南方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思考:北人南迁,南方人口增加对江南经济有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结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最主要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开发江南”。从对材料的层层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突出了本课的主线索,使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探究情感体验交流中得到落实。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为了贯穿“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开发江南”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在教材处理上,采用倒叙的教法,先通过识图了解江南开发成就,再分析其原因,把西晋的兴亡和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作为江南地区开发的背景来处理,采取探究、竞赛、录像、学生表演再现历史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中落实教学目标。例如通过百家讲堂录像,了解西晋灭亡原因,五胡内迁,北方战乱的局面,帮助学生认识:北方人为什么要南迁?通过情景再现和分析淝水之战,帮助同学们认识: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由此出现战乱,南方获得安定环境,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地开发,突出“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开发江南”这一条主线,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理解江南经济开发主要原因,突出了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培养目标,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研究任务,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目标在多种教学方法情感体验中得到延伸。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美在它的活力无限,美在它的返璞归真,那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涌动生命的灵性,师生在活动中迸发的浓浓真情中互相感染、互相受益,从而达到落实学习目标,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目的。
G635
A
1674-9324(2014)01-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