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荔,李进让,袁 伟,金国荣,孙建军
1.1 资料 选择执行“和谐使命-2011”任务的21名非舰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员均曾参与亚丁湾护航或“和谐使命-2010”任务,且与此次参加任务时间间隔在半年以上。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2~52岁,平均37.33岁。其中2次长远航经历的有18例,3次长远航经历的有3例。
1.2 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调查每次长远航航行过程中的晕船情况。晕船按其临床表现的轻重分为三型[2]。轻型:咽部不适、唾液增多、流涎、疲乏、恶心、头晕、头痛、怠倦、嗜睡、面色苍白等;中型: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出冷汗;重型:上述症状加重,呕吐不止,手颤动,心慌、胸闷,四肢冰冷,表情淡漠,衰竭无力,昏沉嗜睡,严重者可有脱水现象。除此之外,让所有人员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自己的晕船情况进行评分,0分代表无晕船,10分代表晕船非常严重,不能忍受[3]。
1.3 统计学处理 晕船调查表和晕船视觉模拟评分法由专人发放,逐一辅导填写,保证了百分之百的回收率。应用SPSS 10.0软件录入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及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长远航的晕船发生率和程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一次长远航的晕船发生率分别为47.62%(10/21),随着航行时间的延长,所有人员晕船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到了基本适应。最后一次长远航时晕船发生率为52.38%(11/21),与第一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晕船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及晕船等级程度的比较见表1、2,结果显示2次长远航晕船程度评分及晕船等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1名长远航非舰员晕船程度的比较(例)
表2 21名长远航非舰员晕船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s)
表2 21名长远航非舰员晕船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s)
长远航时间 晕船视觉模拟评分 t值 P值第一次1.524±0.887 1.300 0.208最后一次1.238±0.411
在航行过程中海浪和涌可使舰船受到干扰,产生横摇、纵摇、首摇、垂荡、横荡和纵荡等运动形式,不同运动方式或其组合产生的综合运动刺激人体前庭器官而发生晕船。海上航行时发生晕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海况,可分为风浪、涌和近岸波3种。当前庭接受的刺激超过器官的生理阈值且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可发生晕船,初次出海一般3、4级海况就产生晕船现象,6级海况几乎不可避免的所有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4]。但是晕船发生后,继续航行会发生适应现象,而结束航行在陆地生活一段时间就发生脱适应现象。马文领等[1]研究发现,晕船的适应期大部分在4周内,特别是2周内,8周仍不能适应者达21.1%。脱适应期小于2周的仅占18.3%,4周左右脱适应者达半数以上(55.0%),也有36.7%的受访者8周以上才脱适应,甚至有个别人脱适应期在1年以上。
马文领等[1]研究发现,针对每周出海几次的短期、短航程的情况,一般认为在长远航过程中,海况情况复杂多变,前庭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全方位刺激,像亚丁湾护航和“和谐使命”这样的长远航能否产生永久性适应现象,而不出现脱适应现象未见研究报告。本研究对参加过多次长远航任务的21名非舰员进行调查,初次长远航晕船发生率为47.62%,晕船者经过一段时间航行后几乎全部能达到适应。但是在陆地上连续生活半年以上,再次长远航时,晕船发生率及程度与第一次长远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即使长远航出现晕船适应现象后,也不可避免地发生脱适应现象。
[1]马文领,郑漩,韩德条,等.晕船适应和脱适应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13(6):331-333.
[2]王正敏.耳鼻咽喉科全书——耳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90-996.
[3]Drummond PD.Effect of tryptophan depletion on symptoms of motion sickness in migraineurs[J].Neurology,2005,65(4):620-622.
[4]杨月珍,包瀛春,黄矛,等.综合训练法预防晕船病效果评估[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24(3):179-182.
(本文编辑:莫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