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任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我国的经济失衡表现为:长期以来,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过去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从2011年开始,我国出现经济增长率下行,今年第一季度已经下降到7.4%,明显低于过去10%左右的平均水平。
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行?我国经济在供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制约因素,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在需求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拉动经济。但目前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已经不能用货币政策刺激投资或者政府直接扩大投资的传统办法来解决。这是目前经济结构失衡的特点导致的。
我国的经济失衡表现为:长期以来,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过去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过低,目前还不到50%,居民消费只占36%。而总储蓄率超过50%,资本形成率接近50%。这导致生产能力扩张速度远超过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因此过去只能靠超高的出口增长和继续扩张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但现在国际市场需求状况不乐观,我国的出口增长率从以往的20%以上,在过去两年内降到7%~8%,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出现负增长。过去的大规模投资扩张导致产能急剧扩大,进而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基础设施领域也出现了低效、无效投资的情况。这限制了继续用投资扩张政策拉动经济的可行性。
我们国家的对策是不再搞大规模刺激政策。这是很明智的。政府可以在某些合理的领域进行适度投资,例如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交通运输的某些瓶颈环节,但规模一定要适度,不应以保持某一预定的短期增长率(例如7.5%)为目标。短期增长率可以低一些,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位。
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黄金储蓄率”。过高和过低的储蓄率,都不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运行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的消费率最优区间大致在0.6~0.7之间。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至少需要上升10个百分点,由现在的低于50%,上升到60%,而储蓄率和投资率降低到40%或更低一些,这将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平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结构失衡?根据过去十几年的资金流量数据可以看到,这期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企业收入中垄断性和资源性企业的收入又远远高于普通竞争性企业的收入。目前如果把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土地收入、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都包括在内,政府收入已经超过GDP的1/3。而政府支出中,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支出始终居高不下,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规模很大,而且预算内投资支出又带动了六、七倍的政府和国有企业总投资。国家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仍然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政府的支出结构,不利于改善消费和储蓄结构。
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限制了大众消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基尼系数在0.47以上,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在过去30年间显著扩大了,出现了两极分化。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高收入居民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消费率较低,同时低收入居民受到收入的限制,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又导致了居民强制性储蓄。
这些情况说明,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而后者又是一系列的体制原因导致的。例如,各级政府重增长,轻服务,过度干预资源配置;财税体制缺陷导致腐败和公共资金流失;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存在重大缺陷;政府管理透明度低,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现行城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等等。因此,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乏力、结构失衡的问题,靠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当前只有坚决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实现结构的再平衡,才有可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