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珺,徐德宽,马梦佳,陈淑梅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大陆与台湾地区两地之间的交流与日剧增,大量与台湾有关的信息进入了大陆居民的生活。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和我们所使用的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别。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是二战后台湾当局在台湾地区所推行的普通话,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60余年,与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不论哪种语言,句子里的谓语往往占主要地位。而谓语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汉语中的动词含义丰富,变化多端,是最活跃、最能反映中文能力和水平的词类。曾有人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作品, 认为汉语是名词更重要的语言, 西语需要谓语才成句, 汉语可以单靠名词成句。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从类型学上看, 印欧语其实远比汉语更接近名词型(nouny)语言。仅就汉语与英语比, 汉语明显接近动词型(verby)语言。汉语中动词的作用比英语中动词的作用更加重要[1]。本文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以下简称《现汉》)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以下简称《国修》)为对比研究的材料,参考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3]所附的词汇表(以下简称“HSK词汇表”)选取三者共有的动词词条进行研究,着重对比两本词典对动词的释义,以期找出普通话和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两者在动词方面的差异,了解汉语在台湾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两岸交流。
HSK词汇表分四级,共有2 250个词,这些词在《现汉》和《国修》中皆有收录。经过与两本词典的对比,在HSK词汇表中一级词汇的150个词中,三者共有的动词44个;二级词汇的300个词中,共有动词56个;三级词汇的600个词中,共有动词96个;四级词汇的1 200个词中,共有动词200个。HSK词汇表共有动词总数为396个,在HSK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所附词汇表中约占17.6%。经过与《现汉》和《国修》两本词典的对比,我们列出了3大类和5小类情况:
1. 释义相同,但释义用字用词不同。
2. 释义部分相同: ①《现汉》义项较多;②《国修》义项较多;③义项相同,但释义不同。
3. 释义不同,3类情况在4个级别的词汇中的分布详情见表1。
表1 HSK动词释义对比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发现在这396个动词中,释义相同,但释义用字用词不同的动词有179个,约占动词总数的45%,是5小类中数量最多的;释义部分相同的动词共有210个,约占动词总数的53%,是3大类中数量最多的,其中《国修》义项较多的动词数量最多;释义不同的动词有7个,约占动词总数的2%。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风俗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使同一种语言发展出几种不同的分支。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60余年,与台湾当局最初推行的普通话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词汇上的差别尤为明显。由于语言接触的结果,很自然地,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会从台湾的本土语言吸取某些词语,除了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本来就缺乏的台湾文化和生活用词之外,还有大量台湾本土语言的流行用词。此外,台湾一些旧的和新的外来语词,也在向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输出”。例如,“马杀鸡”(英语: massage,按摩)、“秀”(show,表演)等。由于政治上的因素,海峡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多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词语,而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不再使用,或者是较少使用。例如,“里长”、“邮差”、“车夫”、“佣人”、“次长”、“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字,也继续在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中被使用。不论是词汇还是词义的变化,都是社会发展在语言上的反映,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提高。本文主要就此种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比词义相同但在两本词典释义方法有所不同的词条,研究释义方法不同的原因。
在对比得出的释义接近的动词中,大部分单纯词中的单音词的基本义是一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这些动词的引申义上。动词的基本义虽然一致,但是也存在释义用字或用词方面的不同。经过对比,我们分成以下两类分别探讨。
2.2.1 释义用字与用词的不同
词典是词(含词的组合或词的某些成分)的一份单子,或词的汇集[4]。虽然词典的释义方法种类繁多,形式也推陈出新,但是不论选择哪一种方法进行释义,实际上都是用其他字或词来解释词语的过程。在对一个动词进行释义时,我们经常选用另一个动词来解释说明。选词适当与否对动词释义有很大的影响。每个词都表示着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一般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先确切了解它的意义,才能依据其特点,经过反复推敲,确定它所适用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动词的释义诠释得恰如其分。下面我们选用“吃”这个词在词典中的释义来举例说明选词适当与否对释义准确性的影响。在《现汉》中“吃”第5个义项是“承受;禁受: 吃得消│吃不住”。而在《国修》中与这一义项相近的释义为“擔負: 例如,吃重、吃不住、吃不消”。“承受、禁受”给人的感觉,近似于并非自觉主动的去承担,而是迫于外力被动的承担责任。但是《国修》中选用“担负”这个词来给予“吃”更多的主动意味,给读者的感觉是自愿去履行了某种义务。对于《国修》和《现汉》中都出现的“吃不住”、“吃得消”这两个例子而言,我们认为被动意味更明显。所以在“吃”的这个义项上,《现汉》的释义在选词上比《国修》更加贴切一些。
对动词的基本义进行解释时,释义用词也需要再三斟酌。如一级词汇中的动词“开”。“开”是最为常用的动词之一。然而越是常用的动词,蕴含的意义就越多。动词“开”在《现汉》中的释义共16项,《国修》中共17项。经过对比,两本词典中有11个义项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两本词典在释义用词上的差别(表2)。
表2 《现汉》和《国修》释义对比表
在上述十一个义项中,释义用字用词完全相同的只有两组: 《现汉》⑩—《国修》⑨和《现汉》—《国修》。除了这两组,其他九组在释义用词上都不尽相同,例如,《现汉》—《国修》。这一组释义表达的主要是“写”的意思。单从字面来看,《现汉》用的“写出”具有生活气息,简明易懂,使人很容易的联想到“开药方、开清单”时的场景;而《国修》选用的“條列、列敘”则更偏向于书面用语。“條列、列敘”给读者的感觉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与“开书单、开发票”中的“开”非常符合。两本词典在这两个义项的解释上各有侧重,作者认为,在解释“开”的“写”这个义项时,使用“写出、条列”这两个词比较适宜。
2.2.2 释义方法的不同
释义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种: 综合型释义和分析型释义[5]。综合型释义是以一个或多个词组来解释某个词,可以理解为“替换”。包括组词法、近义词法、反义词法、反义词综合法等。分析型释义则是把词看作可以分解的意义单位,对其进行释义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词进行了扩充解释。包括解字法、比喻揭示法、分析综合法、联系语境法等。例如,HSK词汇表中的四级词汇“成功”。《现汉》中对其采用分析型释义中的解字法,解释为“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在这里“成”指的就是“获得”;“功”的意思就是“预期的结果”。把“成”和“功”两个语素分开解释,是把词分解到了语素层面。《国修》中则采用了综合型释义中的组词法,解释为“成就功業”。相比来说,我们认为分析性释义能更好的解释新词的意义,综合性释义则可以使读者了解所查词语的近义词,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知识面,两种解释方法可以组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释义效果。
2.2.3 根据不同释义构建释义模式
根据符淮青在1996年发表的“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6]中所提到的构建分析框架的理论,本文从HSK词汇表中的动词部分选取了与“讲”和与“抬”相关的动词,对比两本词典对这两类动词的不同释义,尝试构建相关动词的释义模式。
(1) 与“讲”相关的动词释义模式
本文从HSK词汇表中的动词部分选取了“讲”和与“讲”相关的“读”、“叫”、“哭”、“吵”5个动词,尝试构建一个相关动词的释义模式。
首先来看“讲”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① 孩子们围在树下听老人讲故事。
其中的“讲”可说明为:
人 把 信息 用 语言 说 出来(给别人听)
② 这本书是讲气象的。
其中的“讲”可说明为:
人 把 信息 用 文字 来 解释 或 说明
③ 王大姐经常在菜市场和商贩讲价。
其中的“讲”可说明为:
人 和 另一人 商量 物品的 价格
④ 他非常讲卫生。
其中的“讲”可说明为:
人 在 某方面的 要求
通过上面4例,我们可以看出“讲”的意义基本是与主体“人”相关的。我们再来看看“讲”在《现汉》与《国修》中的释义:
《现汉》:
① 说: 他高兴得话都~不出来了。
② 解释;说明;论述: ~书|这个字有几个~法
③ 商量;商议: ~价儿。
④ 讲求: ~团结|~速度。
《国修》:
① 談、說。如: 「講話」、「講故事」。
② 說明、解釋義理。如: 「講課」、「講解」、「講經」。元·張鳴善·普天樂·講詩書曲: 「講詩書,習功課。」
③ 注重、顧及。如: 「講效率」、「講交情」、「講道理」。論語·述而: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禮記·禮運: 「選賢與能,講信脩睦。」
④ 商議、和解。如: 「講價」、「講條件」。戰國策·秦策四: 「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⑤ 較量、比較高下。如: 「這次競技是講文的還是講武的?」
两本词典在“讲”的释义中前四项基本相同,《国修》的第5个义项说明的是“人与对手进行较量”,也是与施动者“人”相关的动作。那么根据上述例证及释义,我们可以得出“讲”的“词义成分—模式”:
人 使用 语言或文字 与 他人 进行 交流 或 传递 信息
下面我们用上述“词义成分—模式”来分析同“讲”相关的“读”、“叫”、“哭”、“吵”四个动词。我们先来看两本词典对这四个动词的释义。
读: 看着文字念出声音: 朗读 (《现汉》)
照著文字唸。如: 「誦讀」、「朗讀」、「宣讀」(《国修》)
叫: 人或动物的发声器官发出较大的声音,表示某种情绪、感觉或欲望: 鸡叫;拍手叫好(《现汉》)
呼喊。如: 「大呼小叫」、「拍手叫好」、「吼叫」、「鬼叫」。詩經·小雅·北山: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国修》)
哭: 因痛苦悲哀或情绪激动而流泪,有时还发出声音: 哭诉;放声大哭 (《现汉》)
因傷心或激動而流淚,甚至發出悲聲。如: 「嚎啕大哭」、「痛哭失聲」。論語·先進: 「顏淵死,子哭之慟。」唐·杜甫·佳人詩: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国修》)
吵: 争吵: 两人说着说着居然吵了起来;吵架 (《现汉》)
爭鬧。如: 「爭吵」、「吵架」。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三公子只給他兩個錢一個,就同那饅頭店裡吵起來。」(《国修》)
通过两部词典的释义,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异同:
① 选取的这些动词都表示了“用发声器官发出声音,传达信息或表示情感”的意义。
② 这些动词中只有“叫”的主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其余四个动词的主语都是人。
③ 这些词中,“吵”、“读”、“讲”发出的声音是语音,“叫”和“哭”多数情况下不是语音。
根据释义,我们得出这一类动词的释义模式:
人或动物 使用 文字或声音 传递 信息 或 表达 情感
(2) 与“抬”相关的动词释义模式
下面我们再用“词义成分—模式”来分析与上肢动作有关的“抬”、“抱”、“拉”、“扔”、“指”五个词的不同释义。
首先来看“抬”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① 他抬首挺胸的走来。
其中的“抬”可说明为:
人 身体上半部分的 肢体 向上 举起
② 医生和护士抬着担架。
其中的“抬”可说明为:
人(常为两人) 使用 身体上肢 搬东西
“抬”在《现汉》中作为动词有三个义项,前两个义项都与上肢动作有关。通过上面两例,我们可以看出“抬”的意义基本是与主语“人”相关的。我们再来看看“抬”在《国修》中的释义:
① 舉起。如: 「抬頭挺胸」、「高抬貴手」、「抬高」。
② 兩人以上共同扛舉東西。如: 「抬轎子」、「抬擔架」。
两本词典在“抬”的释义中前两项基本相同。那么根据上述例证及释义,我们可以得出“抬”的“词义成分-模式”:
人(或两人) 使用 身体上半部分的 肢体 举起 或 搬动 物体
下面我们用上述“词义成分-模式”来分析同“抬”相关的“抱”、“拉”、“扔”、“指”四个动词。我们先来看两本词典对这四个动词的释义。
抱: 用手臂围住: 母亲~着孩子。(《现汉》)
摟持,用雙手合圍。如: 「抱孩子」、「抱薪救火」。(《国修》)
拉: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 ~胡琴|~手风琴。(《现汉》)
演奏弦樂器。如: 「拉小提琴」、「拉胡琴」。(《国修》)
扔: 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 ~球|~手榴弹。(《现汉》)
投、擲。如: 「把球扔過來。」(《国修》)
指: (手指头、物体尖端)对着;向着: 用手一~|时针正~十二点。(《现汉》)
用手指示。唐·李白·陌上贈美人詩: 「遙指紅樓是妾家。」(《国修》)
通过两部词典的释义,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异同:
① 选取的这些动词都表示了“使用上肢(肩膀、胳膊或手)搬拿或操纵物品”的意义。
② 能做出以上动作且有意义的施动者都是人。除了“抬”的第二个义项表示的动作需要两人协作外,其他动词表示的动作都可由一人完成。
③ 选取的动词中,主要用“手”来完成“拉”和“指”的动作,但是只有“拉”可以表示演奏乐器,所以“拉”的这个义项可以被认为是选取的动词中技术难度最大的。
根据“抬”的释义模式和以上的动词释义,我们得出“抬”这一类动词的释义模式:
人(或两人) 使用 身体上肢 移动 物品
词典释义用字用词和方法的不同直接决定了释义的质量。《现汉》与《国修》两部词典虽在叙述方面有所差异,但意义凝练,各有千秋。除了已经提到的差别之外,《国修》还有两个与《现汉》的不同之处,在此处列举出来。
1. 《国修》在进行释义之前,列举出该词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这样做一来扩大了学习者的词汇量,二来是学习者在研读释义之前,可以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对该词的意义有初步的了解,研读释义时能够有的放矢,抓住重点。
2. 台湾地区对古文尤为重视。《国修》有许多动词的例子来源于古文。例如,“少”在《国修》中的第三个义项是“輕視、不滿”。引用的例子是《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除了《史记》,古诗作为例子的情况也常见。引用古文的确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古代文学修养,但有的例子比较艰深晦涩,不能很好的起到解释义项的作用,会使学习者不得其意。而《现汉》中引用古文的地方很少,大部分例子是生活中随口就能说出的词组和句子,简单易懂。
两本词典中,有一部分动词词形相同,释义也相同。但是这类动词的释义在用字选词和释义上皆有所不同。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时局的影响,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理环境在当时也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使得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成为了受方言影响的较小的一个分支,许多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语言现象在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中保留了下来。例如,台湾人把“和”读成了“汉”。台湾推行普通话时,有一位北京人在台湾的播音系统中工作。由于北京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这位北京人就顺势成为了当时的台湾地区播音系统的“范本”,播音员都以他的语言作为播报的标准读音。在老北京话中,“和”的读音是“汉”,这个读音就和当时的其他的普通话读音一起沿袭到现在。但是在现行的普通话中,“和”和“汉”在读音上也仅限于有“h”这个相同的声母了,读音也不再相同。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文化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迅猛发展,吸收了不少外来词汇,也创造了许多新词,足以证明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与普通话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近年,台湾的汉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台湾岛内的中学里注重古文的学习,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已经比较小了。高中生基本上都要学习《古文观止》,正式场合(作文、考试)也都要使用繁体字。再加上语音以及词汇上的差异,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和普通话的确是渐行渐远了。同时,台湾的对外汉语教育阵地也在收缩。据台湾媒体4月底报道,越南的三所台教中心最近已经全部关门,印度台教中心的6名台湾老师被欠薪超过4个月。除了削减海外台湾教育中心的辅助经费这个主要原因外,笔画繁多、难学难认使得繁体字在交流方面大为不便也是原因之一。因为研读古籍的需要,繁体字微弱优势尚存,但此需要远不及做外贸的需求。台教中心长期以繁体字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已经不符合大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初衷。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对外汉语教育,都应当提供学生最为迫切需要的知识。因此台教中心和台湾岛内的中学都应正视这一现状,加大普通话的使用程度和推广力度。普通话和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都是汉语发展而来,虽有异,仍同宗。常用动词作为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受到重视,台湾岛内的中学课本和词典也应适当收录普通话中常用动词的不同释义,逐渐缩小台湾地区所用标准语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汉语负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由于汉语使用方块字,现代的小学生都可以直接读三千年前的古文,这是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望尘莫及的。作者认为,能够拥有汉语这个遗产,是海峡两岸的华人最大的幸运。怎样用好这个遗产,我们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现代汉语常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以《现汉》和《国修》为基础,参考HSK词汇表,选取三者共有的动词词条进行释义对比,从中总结出该了解和保留的、该学习吸收的内容。论文的结构虽有老师指导,但由于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内容方面仍有很多欠缺,例证不够翔实,论述也不够充分。后期研究中希望能通过学习前辈著作,进一步完善释义模式,更好的阐述两本词典的释义。
[1]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第一期:3.
[2]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3] 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 于屏方,杜家利.汉英学习词典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符淮青.“词义成分-模式”分析(表动作行为的词)[J].汉语学习,1996,第五期: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