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鼎
一
来到贾登峪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贾登峪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暮色里,周围房舍的窗户里已流出诱人的橘黄色的光。虽然阿尔泰的天黑得较晚,毕竟这里是群山环抱,高山早早地把太阳遮在了身后。待吃过晚饭入住旅馆时,已是十点左右了。本想到外面走走,无奈夜风丝丝,凉得透骨;再者,明天一早就要赶往禾木,只得躲回房间里休息。
贾登峪是喀纳斯的门户,喀那斯河与禾木河在这里交汇,因此,这里是去禾木村、喀纳斯和白哈巴的中转站。
贾登峪在蒙古语里是“贾登的房子”的意思。传说贾登是一位神秘的猎人,长年孤身一人在大山里狩猎,练就了一身绝好的狩猎本领,却很少有人见过他的踪迹。贾登每天趁夜深人静时将猎物放在那些老弱病残和贫苦的牧人门前而悄然离去。人们早晨起来,便会发现门前的各种猎物,大家都知道是贾登送来的,却无法找寻贾登的下落,就这样过了五十多年。忽然一天早晨,牧人们发现门前没了猎物,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六天,人们仍没发现门前有任何猎物。人们预感到某种不祥,于是全体牧人分头开始寻找。整整找了月余,才在一座山洞里发现了一位已死去的白发老人,他身旁放着些狩猎的用具炊具和兽皮。 牧人们感念贾登的恩情,把他抬到这个美丽肥沃的地方埋了起来,在上面盖了一间木头房子,每年都要将贾登的木屋维修一新。逢年过节人们都来祭祀贾登,让贾登永远住在新房子里……
早晨醒来推开窗户一看,一股潮湿的冷风吹进屋来,浓重的晨昏里一片刷刷的雨声!
贾登峪的气候怎么会像江南一样,昨晚还满天繁星,没有一丝云彩,现在却下起雨来!
导游陈古丽说,嗨,这就是阿尔泰山的脾气!不仅植物生长垂直分布,而且说下雨就下雨,天上飘来一朵云彩,也可能马上就有雨来。不过,这里没有连阴雨,也可能我们到了禾木天就会放晴。雨后初晴的禾木将会云雾缭绕,更加美丽和神秘。
二
车子出了贾登峪向东北而去,高山和草原交替出现。天上慢慢露出了亮色,近处的景物逐渐显现,远处的山峦和森林都笼罩在一片白雾里。路旁的草甸上,成群的牛羊还蜷在一起不愿醒来,已有牧人从白毡房里走出来开始生火做饭。
翻过几座浅山,眼前豁然一亮,人们一片惊呼:禾木到了。整个禾木盆地被群山环围着,一缕缕云雾像禾木人献给阿尔泰山的白色哈达。诺大的禾木村就在这一片河谷草原上,图瓦人特有的尖顶木屋,浸泡在薄雾之中,显得湿漉漉的。已是上午十点,禾木村似乎还在睡眼惺忪。几股白烟从木屋后袅袅升起,与半山的云雾混在一起。临路的人家在张罗生意,一摞摞的大饼焦黄煳香,沁人心脾。栅栏里的牛们“哞”声长叫,在呼儿喂奶。禾木河纵穿谷地,汩汩南流,一座古老的木桥连接两岸,几匹驮了游人的骏马,正在踏过木桥,发出低沉的嗒嗒声。
靠近禾木河的房子大多是老房子,屋子很低,鸟儿在屋顶上撒下的种子已长出茂盛的青草,一下子使禾木沧桑了许多。河岸边是茂密的白桦和银白杨,浓绿里点缀些骄人的黄叶。
过了木桥,穿过白桦林,踏着木栈道,爬上一个高高的山坡,坡上是一个辽阔的草甸牧场。据说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点将台。细看这个台地,颇有些气势,平缓的牧场上绿草如茵,一道道山湾里长着一簇簇的白桦林,恰如列队待发的十万雄兵。偌大的牧场一直延伸到高山脚下,流动的云雾缠在高山的腰间,隐隐露出银白色的山顶。
站在台地上回望禾木谷地,禾木村就在童话世界里,一排排尖顶木屋错落有致,没有喧嚣,没有骚动,纤尘不染。还未消散的雾蔼,轻轻飘浮在村子的房顶上,似有似无,似静似动;云隙里的阳光悄悄洒出来,把牧场上照得忽明忽暗;一群群红男绿女的游客,也显得步履轻盈,似乎是不愿惊扰这迷人的宁静。脚下的禾木河畔,有几匹马在低头饮水,河滩的滚石激溅出明晃晃的水花,十分耀眼。
同伴们赞叹说,图瓦人好福气呀!
三
其实,图瓦人也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图瓦”一词是由“图巴”演变而来,“图巴”意为“被赶出家门的人”。相传约在十世纪,漠北高原及其广大地区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有一个名叫尤安雪尼亚的金朝大汗下令将一个部落卖给西北的一个奴隶主,可那些奴隶们执意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尤安雪尼亚就说:“我已将你们卖了,你们不再是我的臣民。”他们就这样被赶到了唐乃山(即唐努山)。此时被称为“唐乃图巴”意为“被赶到唐努山的人”,后经长期演变而成为今天的“图瓦”。
这一支古老的民族部落,在阿尔泰生活已经七百多年了。图瓦人曾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对成吉思汗非常崇拜,视若先祖。他们信奉喇嘛教,过敖包节;与蒙古人一样重信义,善骑射、爱摔跤。至今,他们除了讲图瓦语外,主要讲蒙古语,有时也讲哈萨克语。而这三种语言均属突厥语系。
成吉思汗西征时率领的是一个全天候铁蹄马队,他将马术发展到了一种极致:马不卸甲、兵不下马、马上吃住、一路西行、鞭扫欧亚。他的马边跑边吃喝,很少歇鞍。这种负重量大、耐力极佳的马队自然所向披靡。西征大军如潮水一般从蒙古高原一泻而下,势不可挡,占领了中亚、南亚、东欧多个地方。成吉思汗设立了四个汗国,把长子术赤分封为最西边的钦察汗国。成吉思汗路过喀纳斯时,见该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流动着乳汁一般的湖水,就留下一部分图瓦族士兵在此驻守,并授予他们“科克盟科克”(意思是蓝领带)。从此,这一部分士兵佩戴蓝领带,在这里巡逻执勤。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戴领带者一般是贵族的禁卫军。一百多年以后,蒙古帝国夕阳陨落,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从中原退回西域,各自为部,分割地盘,这一部分图瓦人便被人遗忘了。明朝初年,他们将蓝领带从脖子上取下,脱下军装,变成了牧民,在阿尔泰一带放牧狩猎。
有些年长的图瓦人认为,他们与俄罗斯的图瓦人同属一个祖宗。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在亚洲腹地的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图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至六世纪。公元十三世纪时(1217年),成吉思汗把叶尼塞河流域图瓦部落归入钦察汗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蒙古军队后,图瓦部归属满清统治,称“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佐领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单位。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逼迫清政府割去了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endprint
当地的百姓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生活在阿尔泰的图瓦人是在守候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可能就是为成吉思汗守墓。
蒙古人死后不起坟头,深埋在地下,上面种些牧草,使群马往来踏平,来年牧草长高,便移帐而去。若是蒙古贵族死后,先请喇嘛念经超度,再用原木锯开掏空,把死者放置进去深埋地下,密葬不宣。然后由禁军为其守墓三年,三年后,墓地的牧草与周围的草木连在一起时,守墓的军队就撤走了。为了准确记住墓地的位置,以祭祀先人,守墓人撤走之前,在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会伤心地流下眼泪,永远记住儿子死去的地方。如果死者后人忘记了先人埋葬的地方,就牵着这头母骆驼来找,母骆驼如果到哪里不走了,而且流下眼泪,说明先人的墓地就在这里;一个骆驼的寿命是四十年左右,如果母骆驼即将老去,蒙古人就会再牵来一对年轻的骆驼母子到这里来,再把小骆驼杀掉……
成吉思汗的死一直是个迷,有说西征东归时死去,有说攻占西夏后被西夏王妃害死的,有说打猎时摔死在马下。据《元史》记载,壬午七月(1227年)成吉思汗病重不治而崩。而他死后的埋葬地更是个迷,一说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一说是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镇;一说是阿尔泰山地区;一说在宁夏的六盘山。七百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墓真正的处所,这也是蒙古贵族实行秘葬原因所致。
依我所见,禾木河西边的高地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墓地所在。这里背靠阿尔泰,南望准格尔,额尔齐斯河从脚下流过,山清水秀,草丰林密,风光宜人,西有圣湖喀纳斯,北有银光闪闪友阿尔泰主峰,可以说不论从风光还是风水,都是一块绝佳之地。而这里又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领地,与老家蒙古高原相去不远,仅仅只隔一座高峰。
更重要的是,这里驻扎着成吉思汗最信赖的部族——系蓝领带的图瓦人。而今,生活在阿尔泰的图瓦人只有三千人左右,分别居住在白哈巴村、禾木村和喀纳斯村,这三个村东南西北排列相隔八十公里左右的马道。八十公里对于一个马背民族来说,只是纵缰之间。图瓦人忠诚可靠,勤劳勇敢,信念坚定,如果让图瓦人守候一个秘密,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
中午,我们来到图瓦人的饭馆里吃午饭。走进古朴的木屋,不由为木屋内整洁利落的结构而惊讶。原来外表古朴粗糙木屋,内部却装修的还算整齐。陈古丽指着一位中年汉子说,这位先生叫巴恩泰,真正的图瓦人,是这家餐馆的老板,大家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问布先生。布恩泰非常热情,一边给客人沏上奶茶,一边介绍他的木屋。
他们造木屋时,先围栅栏再造木屋。他们不砍活树,用的树都来自原始森林里干枯的树木。木屋的外墙是将木头两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顶。盖新屋上梁的时候要扯白布,是祈福的意思。每一根木头缝隙的连接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填满在木头缝里,这种草吸水后膨胀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这样就能遮挡风寒。木屋搭好后,再做内部装修。用板材装好墙壁,屋顶上再吊上天花板,从里面看去,与城里的房子不相上下。
问到图瓦人的婚俗,布恩泰也不避讳。
图瓦青年男女到结婚的时候,一要骑马向亲戚朋友报喜,如果家在禾木,就需要到喀纳斯和白哈巴报喜。二要男女双方都需准备好一张羊皮。迎亲那天,男方到了女方家,女方便拿出一张羊皮,让男方来迎亲的人争抢。众人各抓羊皮的一角,奋力往自己的怀里扯。羊皮的韧性好,所以众人尽可放心地扯,不必担心羊皮会被扯破。慢慢地,便有人因力气不支或意志不够执着,手腕一酸就脱了手。只要手一离开羊皮,就不能再去抢了。抢羊皮只图过程,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同时也是为了点缀婚庆的气氛,抢得羊皮者,并不将羊皮拿回家,而是献给在场的长者。将新娘迎回男方后,男方也要拿出一张羊皮让女方送亲的人抢。同样,得到羊皮的人也要将羊皮送给长者。
一家的婚事也是一个村子的喜事,几乎全村人都送来最好的东西作贺礼,吃的穿的戴的都有。婚宴酒席是少不了的,要排很多桌席,甚至席地而坐,不为吃喝只为欢庆。开宴就有酒歌,有人弹五弦琴,有人吹奏那苏尔做伴奏。什么表示敬意的宰马酒,生活美满的羊头酒,彻夜不眠的婚庆酒,从开始准备到婚礼结束,整个村子的酒宴要持续月余。所以,婚礼一般安排在冬闲时候。
不仅是婚宴,在禾木不管那一家有事,大家都会前来帮忙。特别那些老弱贫病的人家,更会得到大家的照顾。每到年节,都会把好吃的送过来,有时怕人家推脱,干脆就在夜里悄悄挂在困难人家的门口……
呵,多像贾登的风格呀!
禾木不仅有宁静和温和,也有热烈和狂欢。
离开禾木时,车上所有的人几乎都在回望这一片美丽的净土。到天南海北旅游,有的地方去了一次就不愿再去。而禾木不同,在离开它时,总想到何时能再来。六月里禾木草原该是如何的春深似海?深秋时禾木河谷那片白桦林该有如何的美艳?大雪封山时一座座木屋里祝酒歌该有多么的热烈浑厚?那苏尔发出的天籁之音又有多么的美妙动人?
天上又滚动几朵云团,霎时,一场急雨倾盆而下,雨中的禾木云霭更加浓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