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潇
摘 要 词由产生到成熟的嬗变过程中,词风的变化既是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创作风格的鲜明体现。文章试从词的体制、题材、审美趣味、语言特点四个方面小议北宋前期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 词 体制 题材 审美趣味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05-02
词经过晚唐五代,由文人的改造与加工初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体制、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温婉精致为美的审美规范。北宋前期的词人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最终使词风发生了改变。既体现出词的内容、形式日趋成熟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为北宋中后期词乃至南宋词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词的体制:由小令的一统天下到慢词的后来居上
自宋王朝建立起,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趋发达,社会娱乐业也繁荣起来,许多达官显贵竞相填写令词。到了仁宗时期,令词已经成为词人最擅长和习用的体式。小令的字数较少,能够灵活地表现词人的恋情相思和咏物酬唱,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侯馆梅残)等都是小令中的佳作。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短小的令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反映生活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于是慢词这种新体式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与小令只能捕捉一刹那的感受相比,慢词更适于抒写丰富的情感变化,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为词人提供了发挥其文字才华的广阔空间。张先是较早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如他的《卜算子慢》(溪山别意)、《山亭宴慢》(宴亭永昼喧箫鼓)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经验。把慢词推向新历史阶段的词人是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大力创制慢词长调,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木兰花慢》、《戚氏》等,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不但丰富了词的曲调,而且扩大了单首词的容量,使之更富于表现力。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人词以传统的小令为主的习惯,从词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大进步。
二、词的题材:从恋情相思到百态人生
受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宋初的文人词以花前月下、渡头长亭的柔情为主要题材取向,范围较窄。如“无情不似多情苦,一丝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踏莎行》),这类词都是在沿袭前代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抒写由爱情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文学表现的需要,词人们也在尝试新的创作,努力开拓传统以外的题材。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所反映的边塞生活,使之成为豪放词的滥觞;张先的赠别酬唱词,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增强了词的现实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令》,意蕴深沉,使词转向言志,表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及描写城市景象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使词的题材延伸到千里关河和都市城邑。由此看出,这一时期词的题材正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作品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并且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为后代宋词的“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提供了借鉴。
三、审美趣味:由“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要求出现更多时尚流行的歌曲,这就使词从士大夫的贵族沙龙走向民间的市井曲坊来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要。以晏殊的《蝶恋花》与柳永的《定风波》为例:二词同为女子怀念恋人之作,晏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把无限失望、感伤之情表现得圆融含蓄,充满着贵族气息;而柳词“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则表现了女主人公泼辣直爽的爱情观,充满了平民气息。晏词中的这位女性雍容典雅,“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情怀深藏于心而不敢宣之于口,显得含蓄委婉;柳词中的女子则是通俗直白,她直抒情感,悔恨没有“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正符合了市民大众的的审美趣味。这一时期宋词由“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发展过程,充分表现了创作主体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感情正不断冲击着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也就是把那些高雅文人不愿、不敢或不屑于写出的通俗情感,淋漓尽致地用词表现出来,由“雅”到“俗”的转变正是宋人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充分体现。
四、语言特点:从亭台楼阁走向市井闾巷
北宋前期词的语言一洗五代花间词的浓艳和脂粉气,表现为士大夫精心雕琢的清丽淡雅、温润秀洁、精致委婉的语言。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云破月来花弄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等,代表了文人雅词的语言特点。但词原本是用来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作为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词人的作品大量流传于民间,因而刺激了词的语言的通俗化。欧阳修在写雅词的同时,也创作了部分语言通俗的作品,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和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柳永则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吸收借鉴民间歌词,如“恁”“怎”“伊”“伊家”“消得”等等,不仅符合词中人物的个性,而且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利于广大市民的接受,所以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虽然时人对此颇有非议,说他“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但就词的总发展来看,能够使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并受到欢迎,是有利于词的普及发展的。
总之,时代孕育了与其相适应的文学,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不断发展的词文化。北宋前期由开国到稳定的背景使词逐步成熟发展起来,由高贵典雅到通俗流畅,由达官显贵的娱乐消遣到普通市民的流行新曲,无不显示出宋词强大的艺术魅力。北宋前期词风的这些变化,为后代词人在创作领域继续开疆扩土奠定了基础,对后来宋词取得的辉煌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