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66-02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由书面语言向口语转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最具特色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朗读不但应该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明确朗读教学的特点、要求,掌握一定的朗读训练的技巧与方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问题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传统的教学中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问题二: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牵引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感受,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问题三:朗读的参与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分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问题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
问题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成了教师作秀的道具。
那么,教师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朗读情境,有效落实朗读教学目标,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应有的风采呢?我们提出通过基础朗读、个性朗读、创新朗读三个梯度的朗读形式,扎实基础,相互吸引、相互碰撞,引领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基础朗读——让学生步入朗读的殿堂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驶文字。”基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第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清楚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流利”;没有“流利”,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朗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读的情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策略一:把握基调准确范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整体的朗读技巧,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跟教师读得一样好的兴趣。例如对《草原》的朗读指导。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草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写成的,文章在歌颂草原的同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感受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蒙汉情深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学生就能把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读出来。
策略二:正确规范读准读音,扫清朗读基本障碍
音准字熟是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读中圈画,自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初步练读,多读多练,熟能生巧。朗读中,正确朗读标准语音,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每个词每句话要读得准确明白,不漏字、添字,不中断。
策略三:重视语气停顿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唱读
在朗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唱读,所以要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的语气和停顿。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朗读,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合理安排好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停顿。
(二)个性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朗读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不同的表情。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情感,朗读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充分突显有生命力的、有个性的朗读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策略一:借助现代媒体,让朗读具体感官化
现代教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电化教学、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听录音范读这种既简单又方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二:不断推陈出新,让朗读方法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教师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读等。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1.想象读。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例如教学杨万里的《牧童》,先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再引导学生回忆电视上所见的古人吟诗的风采。学生兴趣浓郁,学着古人,踱着方步,触摸胡须,仿佛自己在吟诵。通过想象读书,书中的节奏、韵味、情感不由自主蹦出来了。endprint
2.仿声读。读书中,老师经常让学生或自己分角色朗读。如《金钱的魔力》一文,教师让同学模仿老板声音时,要求学生读出他见钱眼开的声音色彩,让学生模仿伙计“托德”,把语速加快,让声音变媚,把俩人对金钱的贪婪、见到百万富翁时的满心喜悦与极力讨好,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表情朗读。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创设情境,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视频,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身临其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军神》一文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物,分小组上讲台进行表演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读出刘伯承顽强的意志。表演朗读后,由学生当评委,对表演朗读好的同学给予恰当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在一演一评中,学生领会了军神的真正含义,从心底产生对刘伯承将军的由衷敬佩。
5.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朗读课文,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第六册中的《荷花》一文,蕴涵了作者对荷花的无限喜爱和赞美。特别是第四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和蜻蜓说话,和小鱼交谈……这一节是全文朗读的重点和难点。课前,教师可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开头中,剪辑一段旋律优美,能将人带入梦幻境界的乐曲。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接着,启发学生说说朗读这一节的语气。学生纷纷说:“要读得慢一点”“要读得轻一点”……点拨学生读最后一句时,要渐读渐慢,形成语音已绝而语意未断之感,读出省略号的韵味。最后,再一次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舒缓的、轻柔的、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整篇课文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阅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还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6.诵读。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精彩的语段或全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加强朗读教学吧,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本该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当用的朗读教学法得到实实在在地施行。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