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畅销文学成功改编电影例析

2014-02-25 05:01杨流琴
电影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文学作品

[摘 要] 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也是其一种创作方式。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观点还是手段都无分高下,决定电影成不成功的根本因素并不是其内容是否与原著一致或相符,而在于能否在改编的过程当中成功与清楚地表达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意图。本文在简要概述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理论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罗斯夫妇的战争》(The War Of The Roses)为案例分析了欧美畅销文学作品成功改编电影的成功转换。

[关键词] 电影改编;文学作品;思想主旨;影片视角

电影还没诞生时,就有了改编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这也是构建艺术的常用方式。相比其他艺术而言,电影诞生得比较晚,这一特点决定了电影的发展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之间必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可能独树一帜。所以,著名学者乔治·萨杜尔总结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汲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而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就算是欧美电影在发展中也是采用过这种创作方式,改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来拍摄电影,甚至在其发展中很常见,特别是在奥斯卡的评奖中早已设置了最佳改编剧本奖项,这也充分说明了改编剧本的创作方式在好莱坞电影主流的创作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学作品种类繁多,但主要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因此,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本文中选取畅销小说,并以《罗斯夫妇的战争》(The War Of The Roses)为案例分析了欧美畅销文学成功改编电影的成功转换。

一、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理论发展的简要概述

总体而言,电影理论中改编文学作品的发展阶段可被分为:先是“忠实”再是“改写”最后到“抗争”,其发展的轨迹可概括为: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自有声电影创建到“二战”之前的这一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改编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忠实”,也就是说在改编过程中,不改变文学作品本身的情节、叙述的文字及表达的情感。这三条也是“忠实”的基本标准。例如,当时“忠实”改编的成功范例就是《乡村牧师的日记》(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布莱松导演明确表示他的拍摄会完全忠实于贝尔纳小说的作品,他还把画外音作为讲述故事的主要手段来配合原作小说中充满大量非视觉化的叙事手段。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观众要求的不再是一部好的“改编电影”,而是一部好的“电影”。因此,现代电影的改编的“忠实”标准变成了相对概念,改编已不是单纯对小说的故事梗概“复制”和“移植”,而是一种“改写”与“创造”。国内的学术界关于改编中“忠实”与“创造”的争论一直存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此争论才渐趋平静,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理论研究开始实现“忠实”与“创造”两者有机结合:坚持“忠实”立场的也不绝对否认改编的合理性,而力主“创造”观点的也承认要以尊重为前提。但关于由什么来主导“忠实”与“创造”的分寸和尺度的问题成为研究者们的研究热点。关于此热点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创造是改编后的差异,一般把创造定义为艺术的不同表现。此派学者们认为改编的重点是两者之间艺术本质的根本性差异所在,他们认为小说和电影改编后的最终产品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各自有着自身独特本性。第二,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两者的不同,这个学派认为改编文学作品是心理活动的改变,是一种电影心理活动,这些学者把电影改编当作从文学的意识活动转换而来,电影改编活动不必刻意追求与原著的相符,甚至两者在内容上会呈现某种“相背”的模式。第三,媒介研究。到了90年代,媒介研究被学者们所采纳,他们当时的想法是,把电影改编定义为媒介的转换过程。电影改编本体性问题即“究竟什么是电影改编”,尤其是在讨论名著改编的问题,更是“忠实”和“创造”的议论焦点问题,学者和观众已经把这个问题当作探讨的切入点。忠实于故事的物质本身或者忠实于故事的精神实质成为审美中的难点,改编电影已经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定义,成功与否评价不一,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一人心中一个哈姆莱特”成为一个重要评价尺度。畅销书的改编在技巧的发挥与探讨上更灵活多变,不必受到诸多观念的限制,因此,比起名著改编其更具备改编电影的文学基础。另一方面,畅销文学具备庞大的读者群优势,因此,其更具备改编电影的经济价值。

二、欧美畅销文学改编电影的

成功实例分析:《罗斯夫妇的战争》 本文以丹尼·德维托于1989年拍摄的《罗斯夫妇的战争》(The War Of The Roses)为实例,深刻探讨这部欧美畅销文学改编电影的成功实例。《罗斯夫妇的战争》(丹尼·德维托)1989 年拍摄,1990 年获得“金球奖”三项提名(最佳影片、男、女主角),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此影片改编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改编影片思想主旨的成功揭示。《罗斯夫妇的战争》是一部经典的离婚小说。这部小说非常经典,当时在美国很受欢迎,小说中讲过这样一句话“你还敢结婚吗?你还敢离婚吗?”说出了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小说中讲到在美国,作为中产阶级,罗斯夫妇的婚姻变化情况,这里讲到了二人的相知、相爱,也介绍了二人的奋斗过程,而且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的女儿学业也很优秀,已顺利被哈佛录取。当在人生如鱼得水的时候,男主人公在工作中发生意外,险些丧失生命,他的太太不仅没有感到惊恐、害怕,反而有了离婚的想法。此后,这对夫妇进入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离婚争夺大战中。在改编的电影中导演借助演员自身的优势出色地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精彩表现出来,并出色地保留了小说中易于发挥表演效果的桥段。改编的影片中增加了原小说没有的重要的背景细节。编排了罗斯太太的身份情节,介绍了她曾经当过体操运动员,身份的展示给电影的主旨带来了一定的暗示。首先,罗斯太太运动员背景锻炼了她事事争先的性格以及造就了她比自己丈夫还有坚定的斗志,因此,当她认准了离婚后就会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其次,体操运动员的人物背景也赋予以罗斯夫妇大战的剧情特殊的场面,促使剧情达到了高潮,罗斯太太为了不让男主人公找到她,竟然从高空阳台跳到水晶灯上。因此,这部改编的影片不仅是一部伦理片,也是一部动作片。而且,运动员身份的介绍也预示了罗斯太太和男主人公的性生活是不和谐的,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改编让电影情节和内容更加合理,也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表达了影片背后的意义。因此,在电影改编中一个小小的创造便可以使影片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其次,改编影片视角的成功转换。《罗斯夫妇的战争》另一个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视角的成功转换。影片中视角的成功转换比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转换更为成功和有趣。原著小说中有一个主要的叙述者,即在罗斯夫妇家担任住家帮佣的安妮,一个22岁为了自筹学费而兼职了帮佣工作的在读硕士生,这里的安妮因为在这里居住的关系对男主人有了情感,书中叙说到安妮一直深深暗恋着罗斯先生,并乘虚而入与男主人公发生了性关系,安妮的出现平衡了男主人公作为一个性弱者的地位,极大地激励了这个金领律师的斗志。在改编的电影中,导演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技巧处理了这一情节,设计了另外的两个角色分担了安妮的角色,一个是男主人公的朋友及代理律师的角色。这个角色由导演丹尼·德维托亲自饰演,导演采用了双重叙述者的技巧,他既是这个故事的演员即片中的律师,又是影片故事的幕后的真正讲述者即导演。影片的开始是他正极力说服一名青年人不要有离婚的想法,用这种手法引发自己的回忆中,场景就是罗斯夫妇的婚姻战争,这种倒叙的影片拍摄方法让情节如现眼前,结尾部分,导演把这两个叙事结合起来,安妮分担了罗斯夫妇的女佣这个角色,不过影片改编了她小说中在读硕士生的身份,变成了年龄较大、身材极差、善良胆小(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感)的形象成为影片表现画面张力的优秀的改编细节,她与自己所服务的强悍女主人公形象成鲜明对比。影片的结尾却是在这次复杂的婚姻战争中得到了爱情,这样的改编让观众大吃一惊,想不到律师和女佣之间竟有真爱,两种不同地位的人的结合说明了婚姻的复杂性,更表达了婚姻问题是个很难正确判断和理解的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电影的主题、情节的改编和夸大没有背离小说中所表达的意义,呈现的还是相同的主题。这让原作品和电影改编的作品可以达到一种呼应和观感,即在电影中找不到结论,在小说中也没有找到,让观众和读者看到的都是婚姻中很难解释的复杂情感。如何在已被限定了的形象中把角色人物的思想活动准确并形象表达出来是电影艺术所要展现的重要内容。在《罗斯夫妇的战争》影片当中,叙述视角的转换是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探讨的地方,这种视角的变化让情节显得很合理而且给人灵活的感觉,影片中如果继续按照小说中第三者安妮的视角来看待罗斯夫妇离婚战争的方式,则会有流于俗套的危险,失去创意,因为,影像不能像小说一样用说明性的语言和角色的内心独白来阐释抽象的主题,其只能靠具象画面来表达和实现。同时,该影片的导演也充当了剧中人物,这种二元视角把原著小说中故事顺序的转换成了倒叙,这种叙事线索变成了一个人回忆和思考的过程,让影片的时空处理变得异常灵活,同时,它让观众获得了一个跟导演一样的全知、审视与判断的视角。

三、结 语

综上所述,《罗斯夫妇的战争》电影改编案例的成功证明了现当代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趋向主要有:冲破理论的限制,找到新的观念;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更加灵活。所以,成功进行电影改编中,无论是观点还是手段都无分高下,决定电影成不成功的根本因素并不是其内容是否与原著一致或相符,而在于能否在改编的过程当中成功及清楚地表达出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意图。而创作的前提在于这位导演遇到的原著恰能使自己产生创作的冲动且著作具有叙事潜力。在选好的这部著作的基础上,每位导演都会对原著进行根本的改编,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角度来分析剧本,创造出符合自己风格的影视作品,这也就造就了电影改编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新巧,褚灏.戏仿——影像叙事的后现代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02).

[2] 曹亚明,李柳.论电影《茉莉花开》对小说《妇女生活》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1(15).

[3] 谢铁骊(发言者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影协主席).尊重原著是改编之本[N].中国艺术报,2002.

[4]余权,刘敬.电影中的新媒介:空间互动与叙述动力——从《保持通话》谈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6).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6] [英]马克·莫里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是”与“非”[N].翁霞,译.文汇报,2002.

[作者简介] 杨流琴(1982— ),女,四川岳池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