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潇+刘宝成
[摘 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著作,在尽量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李安将小说拍成冒险大片,不仅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也对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冲击。本文着重从故事的情节发展来逐层剖析影片,穿插着少年派从成长到海上冒险所经历的每一个选择,是生活所逼也好,是成熟也罢。人在面临诱惑和考验的时候,内心会分裂,会纠结,但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这就像是在森林的入口,是选择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被人救走还是头也不回地走进去?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选择;人性回归
生活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生活,往往是生活给予了你什么就要接受什么,选择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有的时候我们只能接受无奈的现实。
看本部影片纯粹是受了网上各种评论的影响,有的说3D画面效果很棒,有的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褒贬不一。之前先后看了同档期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徐峥导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两部电影反差是比较大的,一部是灾难纪录片,沉重、压抑;一部是纯娱乐片,让人笑到面部发僵、肚子酸痛,之后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完之后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震撼,心里也十分震撼。
曾经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弗洛伊德在做精神分析学中,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这与电影的主人公派有些类似,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也会折射出我们的性格特点。
对于这部电影,我将我的想法归结为选择,因为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选择,电影中也充满了各种选择:信仰的选择、爱情家庭的选择、生或死的选择、真相的选择……结局,也是两个,观众拥有自主选择权,或许我们心知肚明,但好多人会情愿去选择第一个。
影片发生在印度的蒙特利尔,最后故事也是在蒙特利尔结束。故事情节的开展是围绕举家准备迁徙加拿大这一缘由,然而最终一切都与加拿大无关。印度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家,少年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甚至看得有些腻烦,但往往好戏都在后头。随后剧情逐步深入,影片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的冒险之旅中。父亲决定全家迁往加拿大,全家人及动物园的动物们一同乘船只为将动物卖到异国卖个好价钱,利用这些资本开始其他方式的谋生。但不幸的是,派一家所乘坐的轮船在海上遭遇了暴风雨,大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派,家人乃至整艘船的人全部遇难。而派则侥幸落在救生艇上得以活命,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场奇幻漂流的最初3天里,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最后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奇幻之旅讲述的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共同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是为了让自己能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流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踏上了漂流的旅程,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老虎理查德-帕克走进丛林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少年派幼时有着天真的自然性,他想要同老虎做朋友,好奇而又无所惧的他手拿一块鲜肉准备喂老虎的时候,被父亲的斥责拦下来,之后父亲用血腥的现实教训派,老虎只是食肉的残暴动物,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从此他开始惧怕老虎理查,也为之后的剧情合理铺陈埋下了伏笔。派在一点点成长,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变化,由天真自然的孩童成长为稳重乖巧的社会人,这一过程中,他有过多次选择,父亲的教育、母亲的叮嘱,塑造了少年的他,他接受了,放弃了选择的权利,这看起来应该是理性的行为,凸显了人类文明的痕迹。
在暴风雨中,派挣扎在救生船上,发现海面上的漂浮物,扔下救生圈发现是老虎理查,并不打算救老虎,用船桨狠拍老虎的头,不让老虎登艇,这时候的派是惧怕老虎的,他要保持理性,心里的声音在告诉他:老虎是食肉的残暴动物,二者只有一个能够生存下来。所以他选择不让老虎上艇,是出于自保,因为他相信老虎是邪恶的。
海上漂流的过程中,少年派为了生存下来,他曾经萌生过杀掉老虎理查德的念头,但是他没能忍心下手,最后他选择了与老虎共生存。为让自己活下来,他开始探索海上生存以及与理查德沟通的技巧,储存淡水、一点点驯服理查德,并给他捕鱼,保证自己不被吃掉。在他与理查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派做出了各种选择,也有过放弃自己的念头,但他还是选择了活下来。
在经历两场暴风雨后,处于生死的攸关之际,他们遇见了这个救命般的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小岛看似完美无瑕,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粮食”——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派和理查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人间乐土到达了天堂,派在树上搭建了自己的睡床,决定在此安顿。待夜晚来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狐獴上树老虎上船,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而派打开一株花朵状的植物时,花苞内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真相大白:小岛白天是天堂,夜间是食人地狱。派不能就此选择自生自灭,他选择了离开食人岛继续漂流。这同时也说明了宗教所谓的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绮丽的梦终归是虚幻,于是派选择带着老虎再次起航。
这是影片中讲述的第一个故事版本,当然我们也都知道这完全是派虚构出来的。事实的真相要从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第一个故事版本,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獴的真实故事。然后有了影片的第二个故事版本:派的海上求生记是这样的——事实上,暴风雨中的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遇难后,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派伤心的讲述、满脸的泪水、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这时候观众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也许我们理所当然会以为他们会选择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派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最后他们采用的是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派又追问来访的记者,“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派回答说:“所以你跟随上帝。 ”
当影片发展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4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4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为了不让影片那么晦涩,方便观众理解,导演特意安排了一场让采访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的场景: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派自己是老虎。直到现在我还不愿去接受第二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发生的,派在讲述的时候也伤心、害怕地哭了起来,影片中多次镜头暗示。而第一个版本的故事结局是老虎离开派而投入森林中,说的就是派心中的孟加拉虎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理性失去和回归,必须要融入社会现实中的本质自我。
如此看来,我们知道了第一个故事就是现实的隐喻,它含有两层:一是对真实事件的隐喻,二是经过自己的感悟而升华出对人性思考的隐喻。这第二层便是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和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核心。最后成年派说道:“我猜,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来不及道别。”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有它的意义,而最终呈现的结果我们只能选其一,这时候必定要舍弃其中的一个。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与朋友探讨过,他说电影的情节安排得不是很合理,第二个故事情节安排的戏份太轻了,朋友说《鸿门宴》也有两个版本,在镜头和情节的处理上都十分到位,也容易让观众理解,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这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不知各位是否与这位朋友是一样的想法,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情节处理足矣,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欲擒故纵讲的就是这种境界,更多的主动权在观众手里,您可以选择相信第一个,也可以选择相信第二个故事,但影片所要传达的寓意:人性、人类文明、宗教信仰、心理学的自我本我、科学、欲望……我们都能理解到。
在众多导演中,我最喜欢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李安导演的电影多为剧情片,故事情节上不做太多的渲染,没有任何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需求去提炼自己的情感因子,可能他的电影不好理解,但我们都能自主定位,找到自己所需,极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印象最深刻的是《卧虎藏龙》,姜大卫说得好:“武侠世界是不一样的,除了李安那个《卧虎藏龙》还有武侠片的感觉,拍得蛮武侠片的,后边张导演也好,陈导演也好,冯导演也好,他们那个我不觉得是武侠片,只能是古装片。但是他们绝对有他们的才华。”李安作为在好莱坞发展的中国导演,近几年越发成熟,不敢说他对电影的精髓已经全然把握,但对于美国大片的那套东西,已然炉火纯青了。
总结起来,李安导演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大气、含蓄”,有看大片的淋漓快感,也很值得细细咀嚼,而不是让观众带着一颗被满足的猎奇心走开,最后将主动权交给观众,观众有权去做自己的判断。真相恍然大悟,而你却意犹未尽,这才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不论真相如何,用影片中派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这取决于你,这个故事是你的了。
[参考文献]
[1] 韦伯.韦伯作品集(10):印度的宗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阿德勒.理解人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 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A].现代西方学术文库[C].1989.
[4] 戴尔·卡耐基.一本书看懂人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玲潇(1982— ),女,河北唐山人,传播学硕士,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刘宝成(1975— ),男,河北唐山人,艺术学硕士,河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