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琪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这是在一次联合国世界教育会议上提出的令人深思的结论,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思想、道德、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园地,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是必须提高重视和长期探究的最重要的教学管理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学校德育中,德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德育工作仍有待完善。
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使E 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但是,在社会显然还没有做好E 时代到来的准备,在这个连成年人都自叹招架不住的E 时代,中学生面对网上的种种诱惑,由“网瘾”沦为“网虫”,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犯罪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前的中学德育仍然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中学教育的新形势。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德育问题已不是传统的德育说教模式所解决的,学校德育势必更新教学模式。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享受,而作为德育工作的对象——学生,则时常有被“商品化”的倾向。 但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我们,在育人方面一直将教师喻为“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提倡教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的转变,使学校德育蒙上了个人主义的色彩,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更是让学校德育工作困难重重。
德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 它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日益深入。 当前,德育工作总体效果却不够理想,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弊病,需要学校予以重视。
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发生偏离;学生不讲究诚信,表现为“双重人格”;道德情感比较冷淡;除此之外,学生还存在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价值意识增强、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自律能力差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
虽然针对德育工作令人担忧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原因、德育工作本身不好开展原因、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凡此种种,皆可以归为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在此,笔者则着重谈谈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战场,历年被予以很多的期望,而这种无限的期望,导致德育理念出现偏差、德育目标虚化、德育内容空洞、德育形式陈套、德育方法偏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德育这一概念更加模糊,学校对德育工作更是无从下手。
高考指挥棒一日不除,应试教育便难隐其踪! 传统的德育课多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侧重于政治理论和德育知识的教学,这些理论性的德育教学,难以对学生的日常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而知行难以统一的现状,使德育实效大打折扣。
从构成要素角度看,德育自身主要包括德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各种教育方法等要素,这些无疑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从学校生活的整体情况角度看,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行为方式等学校文化样态,对学生品德发展更是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学校德育的改进若没有整个学校文化的支撑,只会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其里,其实效性自然就不言而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德育工作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有着重要的思想道德任务。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学生在学习时不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在不断地接受老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德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开展质量的好坏、德育实践的深浅! 但是,其素质又分为多方面,首先是认识水平,其次是职业技能,最后是方法和态度等,这几方面皆关系到德育工作的实效问题,是需要予以考虑的。
“主体地位” 就是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激活学生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愿望、行为和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能动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进行自我规划, 使德育成为“主体德育”的过程,“主体德育”更关注德育的主体,以学生为德育的中心,德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转移。
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濡染”和“涵化”的作用,在构筑学生品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德育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出现相抵消的困境,表现为5+2=0,即孩子在学校接受五天的德育理论知识,然后在家庭休息的二天受到家庭中或社会上不良道德行为实践的影响,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孩子道德发展中整体上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小,因此,为了摆脱困境,学校和家庭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教育,尽量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总之,加强学生的德育,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齐抓共管,共同分担,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人师,肯定对学业中的某一方面比较精通,并且能持续关注该专业的发展动态,这就需要教师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知识修养,扩充眼界,为学生带来更丰富更新颖的内容。
在教学中,理论修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花功夫,因为只有系统的创新整个教学环节,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指导教学工作,才能真正使教学活动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发挥教学的实际功效。要提高德育实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鱼,通过师生的交流合作、教师的榜样和表率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是学识和品质的完美结合体,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1]绛地梅.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关键在老师[J].师资建设,2008,6.
[2]许必恤.德育要回归人性化[J].网络科技时代,2008,20.
[3]王翔.E 时代下中学德育回归生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7.
[4]刑蕊.关于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总第172 期.
[5]王平.新课改下德育理念新向度[J].新课程·中学,2010,3.
[6]刘鹏飞.试论道德教育的发展模式[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7]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德育,2010,2.
[8]张福.学校教育工作之我见[J].教育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