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无痕”境界,彰显教学魅力

2014-02-24 15:24:15叶敬国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无痕李老师文本

叶敬国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简单”,有人认为是“快乐”,也有人认为是“启智”,钱理群教授则以为是“立人”。

近年来,笔者对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的“无痕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李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痕语文”教学主张,她指出,“无痕语文”的教学艺术就是尽可能地隐藏教学意图,淡化教学痕迹,利用亲和氛围、语调色彩、人格魅力等诸多外部因素,在伙伴化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在“无痕语文”课上,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促成发展。通过学习研究,笔者充分认识到“无痕语文”在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快速提升语文素养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本文试结合李凤老师的若干教学案例,从传承文化、解读文本、课堂拓展、育人方式等角度,探究“无痕教学”在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 在活动中传承优秀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这些表述归结到课堂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通过教学来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适当方式濡染学生,才能让语文课更有文化味,才能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端午日》一文节选自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课文着力描绘了湘西凤凰县的茶峒人在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的精彩场面,富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教学中欣赏《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李凤老师别出心裁地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记者团,让学生“神游”茶峒,分别报道赛前筹备、赛事经过、领奖庆祝、观众反应。学生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对文本揣摩更加深入细致,报道语言基于文本又灵活多变。让像模像样的“记者们”在报道活动中深切地感受端午文化,这是文化熏陶的高招,使课堂“动态无痕”而“风光无限”。

二、 在尊重中把握本原意义

文本解读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从现实状况看,有的教师囿于教参,迷信权威,缺少深入解读文本的主体意识,又不尊重学生的自我解读,导致了文本解读的僵化;有的教师则曲解了新“课标”所说的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要求,“哈姆雷特千千万”,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泛多元、伪多元化,偏离了文本的本原意义。周玉明在《文本解读之基点问题》中指出:“从本质上说,文本解读是对文本本真意义的溯源和接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是要还文本的本来面目,充分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准确定位文本本体性向度,才能使文本的解读更加忠实于文本。”这句话道出了文本解读的真谛,既尊重学生,又尊重文本的本原意义。李凤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正是基于对学生和文本的尊重。

《囚绿记》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们抛开时代背景,能解读出很多的主题,说说看。

生:自由的空气,自然的怀抱,是我们的向往——人乃自然的分子。

生:过分的爱是溺爱,是伤害——不乏自私的成分。走不出母亲“视力范围”的孩子,不会有作为。要学学其他动物——给孩子健康的爱。

生:人要有个性,要有执著的精神,绿的精神。

生:与狼共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才是对自然的爱。

生: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爱一个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要给对方足够的自由。过分的束缚,是自私的表现,不是真爱。

师:同学们很有见地,佩服!大家知不知道陆蠡写这篇文章的时间?

生:1938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提到了卢沟桥事件。

师:卢沟桥事件发生后,“我”离开北平,回到哪里?

生:上海。

师:后面交代了具体的时间——

生:离开北平一年了。

师:如果联系时代背景,这株“绿藤”有没有特别的意义?你觉得这篇文章在那个时代发表以后,会对中国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这里的常春藤俨然象征着被压迫的中国人民。

师: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什么?

生:坚强不屈的精神。它当时肯定会给国人以联想、以激励、以鼓舞。绿的精神肯定能激励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李老师先抛开时代背景,让学生畅谈对主题的理解,这是基于对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尊重,是“放”;然后回归文本,抓住写作时间和“卢沟桥事件”,引领学生认清文本的“本来面目”,进而揭示出常青藤的象征意义,这是基于对文本尊重的“收”。收放自如,“驾驭无痕”,李老师将课堂演绎得精彩无限。

三、 在质疑中拓展有效信息

课堂教学拓展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学服务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拓展应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黄厚江先生曾说:“拓展须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成为课内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拓展时机不当、拓展偏离文本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比较常见。李凤老师善于在学生质疑处拓展,展示出“踏雪无痕”的点拨艺术。

《枣核》教学片段一:

生:既然如此思念故土,为何不回国寻根呢?(众疑惑)

师: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3月,邓小平访美,改革开放之后,美籍华人陆续可以回国探亲,萧乾“动身访美”的时间是1979年8月。1980年初,他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十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学生恍然大悟)

《枣核》教学片段二:

生:“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旧时同窗”为何要栽垂柳、搞睡莲池呢?

师:读出问题,很好。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大家可有耳闻?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杨柳不仅赋予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解除人们的痛苦,安慰落寞的心灵,从物质到精神,柳树对人益处多多。

师:同学们见过这幅画吗?观音菩萨左手托着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

生:是的。

师:在佛教艺术中,莲花是能够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

生:“睡莲”又名“睡美人”,呈心脏形或椭圆形,象征纯真的情感、纯洁的心。

师:“我”的朋友是当年燕京大学的同学,一定深谙“柳文化”“莲文化”。“垂柳”“莲花”是朋友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境界的写照,大雅大俗之物,载的是乡思情,打的是中国结。

以上两个片段均是学生质疑后的随机拓展,均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个教学片段,学生提出旧时同窗“既然如此思念故土,为何不回国寻根”的疑问,李老师顺势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适时恰当地回答了学生的质疑,与某些喜欢在教学伊始就介绍写作背景的教师相比,李老师的拓展如春暖花开,水到渠成。

第二个教学片段,学生对旧时同窗栽垂柳、搞睡莲池提出质疑,李老师巧吟《诗经·采薇》中的诗句,引领学生遨游古典诗词之中,随后她又穿插介绍佛教文化,最后归结到“乡思情”“中国结”。这段拓展解答了“垂柳”和“睡莲”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遵循了拓展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紧扣文本,效用明显。

四、 在品读中提升人格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严华银先生在《用“育”的方式“育人”》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在‘教书的同时实现其‘育人价值。”问题是,语文课堂是否需要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灌输思想价值观?李凤老师用她的教学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七颗钻石》教学片段:

师:小姑娘为什么夜里去给妈妈找水,而不是在白天呢?

生:白天小姑娘要照顾病重的妈妈,晚上妈妈可能睡着了,她才悄悄跑出去找水。

生:一般说来,我们小姑娘都是怕黑的,走夜路很恐怖,一个女孩子晚上出来需要很大的勇气,要是我,真的不敢,难怪小姑娘的行为感动了上帝。

生:文章一开始就说了,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哪儿都找不到水,可小姑娘不放弃,仍出来给妈妈找水,可见她的爱心之可贵。

师:小姑娘的行为,令人感动!

上面的教学片段,李老师抛出“小姑娘为何黑夜找水”的问题,起到了“投石击破水中天”的作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品读中揣摩答案,在揣摩答案中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无形中接受了美德的熏陶感染,提升了思想境界。

《纪念白求恩》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比一比。我读白求恩的话,你们读“不少的人”的话。

师: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生: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师: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生: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细读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力求通过师生对读的新颖形式,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两种人道德行为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修养教育。这完全是“以文化人”的“无痕之育”。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探究,我们领略了“无痕语文”的部分魅力,“无痕语文”的教学魅力还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不再一一列举。李凤老师曾说:“‘无痕语文教学是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真爱,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人性化关怀,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根教育。真正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是可以在努力追求中走向‘无痕境界,彰显语文教学魅力的!”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 )

猜你喜欢
无痕李老师文本
新年寄友
底妆无痕
该得奖的李老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走过青春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李老师的心事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