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朝晖
摘 要 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支持,社会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依赖于政府政策,落后于社会发展,本身建设的不足也需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在动力缺失、管理执行不到位,教师素养缺乏情况下,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教师素质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提高物质保障;转变管理观念,发展现代化教育等方式使农村教育管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教育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37.5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ZHAO Chaohui
(Gansu Longnan Yongxing Junior High School, Longnan, Gansu 742208)
Abstract Social development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face of national support, social concer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depend on government policy, behind social development, inadequate building itself also needs to change. Manage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power loss, do not place the management, teachers lack literacy case, through management reform, teacher quality construction, teachers, and raise material security; change management concep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other ways to make rural education manage and adapt to modern society, thereby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 management; reform
1 農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教育管理机制过多的依赖政府
政策对于农村教育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意味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相对于过去而言有了更好的政府支持和国家力量的保护。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育中的管理体制开始过多的依赖政府的力量,学校机构本身则忽略自身管理机制的建设,管理阶层对于教学管理也往往浅尝辄止,未做深层次的探究。学校管理机制的建设没有随着国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旧按照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教学活动,在发生问题时单纯的依照政府政策进行,使学校自身的管理机制效能不断地弱化,过多的依赖政府政策。
1.2 教育管理机制落后于社会发展
社会各界开始给予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多的关注,不仅仅是对教育本身,还包含了教育领域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管理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体制管理,还包含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道德,学生思想等。这对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做好教育本身的同时,加强对教学行为以及教学道德的建设,管理机制不再是单纯的约束机制,还有适应和沟通。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仍然更加注重教育本身,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对教育造成影响的其他方面。
1.3 教育管理机制本身建设不足
农村教育,历来都是过多的遵守已有的制度,缺乏创新。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则要求教育机构能有自身的特色,适应当地的教育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发展适合当地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做出更多的尝试,不仅能够有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还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建设出的管理机制,才能适应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本身的教学情况相契合。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本身机制的建设就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没有自身创新的教学体制,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无从说起。
2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的原因
2.1 社会保障导致管理层动力缺失
社会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投注更多的力量予以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政府保障在帮助中小学教育更快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对于中小学教育机构的责任。相对于以往的考试成绩考核、升学率考核而言,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少了许多考核方面的硬性指标,给了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大的宽松度和自由度,相对的教育者也缺少了很多动力。基于这样的不正确认知,使学校管理层缺乏以往争优创先的动力,对自身工作有了一定的心里松懈。
2.2 师资流失导致管理机制难以执行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内条件艰苦的代名词。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农村教育中,师资力量总处于不成熟状态,好的教师流失,新进教师经验缺乏。管理阶层的管理也往往偏离原有的轨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 教师队伍自身素养不足
教育本身就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教书、育人,即是说教育的过程中教会知识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做人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有着良好的素养可以担负教书育人这样一个责任。教育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尤其中小学生更是塑造个人性格的关键时刻,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自身素养。未经素质考核的教师,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教育工作,他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的还有自身的不良习惯。
3 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建设的对策
3.1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教师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体制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进步,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应该加快自身的转变,转变以前的固守模式,学习城市先进管理机制。农村教育体系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灵活改进教育方式,正确应对当下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在管理机制中注重创新,注重对于政府保障政策的适应,使教育管理与政府政策有机结合。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人员素质教育,建立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能够在教书的同时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道德培训,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物质保障
選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在任教期满后有良好的晋升渠道。对于农村教师队伍,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留用,通过对农村教师的物质保障,使农村教师能够在山区安心任教。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3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发展现代化教育
农村中小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转换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教学管理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当下的教育应该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在改革管理理念的同时,发展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方面可以请求政府支持,更换教育物资,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物质条件,争取发展现代化的科学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科技与教学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更为先进的,与社会接洽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潘满库.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N].山西日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