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丽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着类似的阐述:“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新课程的价值体系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只有读懂了学生,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读懂学生基础,确定教学的真实起点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把握教学的有效起点,进行课前预测:你已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或完成一两道预测题,或访谈、问卷等,这样能较好地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
有位教师在教学“十几减9”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道预测题:小红有15粒糖,吃了9粒,还剩几粒?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写一写、画一画,让别人一下子看明白。全班43人中,35人能写算式15-9=6,其中破十法解答14人,想加算减的8人, 通过图形计数得到结果的10人,还有3人通过倒着数得到结果。另外8个孩子中,1个没做,7个有错误,其中有2个画了图,但数错了;5个孩子没画图,也没有任何表示思路的痕迹,直接在算式后面写得数,但错了。
这样一道预测题,帮助教师读懂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读懂了学生的差异,发现了学生的精彩与困难。读懂了这些,教师也就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便于有效地因材施教。
二、读懂学生需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李吉林老师告诉我们,把自己变成孩子,教师是长大了的儿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读懂学生的想法及心理需求,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有教师让学生利用学具制作“角”,并把做出的角标上符号,指给同桌看。顿时,孩子们一阵忙碌:有的用两根小棒搭角,有的用两根可连接的塑料片做成一个活动角……
生1:老师,圆形纸片上没有角。
师:没有角,你想个办法,把角变出来。
生1抓耳挠腮,眼睛瞟瞟同桌,开始动起手来。
生2:老师他偷看我。
师:你能跟同桌折得不一样吗?
生1小手翻动,不一会就折好了,骄傲地对同桌说:你用圆纸片折了一个角,我折了三个角。
师:主动向同学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你很机灵,在向同桌学习的同时,还想出了不同的折法。感谢一下同桌带给你的灵感!
站在孩子的立场,不难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教学过程中创设操作实践的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读懂学生精彩,调整教学的预设环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主见,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相同的条件下,学习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时,教师的教学机智体现在读懂学生的学习思路上,以学定教,有效地调整教学环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如教学五年级《图形覆盖的规律》时,有教师创设活动情境:10 张座位票,要选择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学生操作,尝试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例举法、圈画法、计算法……
生1:依次平移(或依次圈)太烦了,只要一下子平移(或圈)最后一次,看最后一次覆盖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是几,就有几种方法。如选2张连号票,最后一次覆盖的是9、10,第一个数是9,那就是一共有9种方法;选3张连号票,最后一次覆盖的是8、9、10,第一个数是8,就有8种方法……
其他学生开始时听得稀里糊涂,但随着这个学生的举例讲解,逐渐露出肯定的神色。
师:假如有20张座位票,要选13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一阵沉默后,生2:这种方法不行了。一下子想不出最后一次覆盖的13张票的第一张是多少?
生1:20-13+1=8,最后一次覆盖的13张票中的第一张是8,所以有一共有8种不同的选法。
生2:20-13+1是什么意思?
生3:我知道了,20-13=7表示一共20张票,最后一次覆盖13张,没覆盖的有7张,7+1=8表示没覆盖的7张的后面一张是8,也就是最后一次覆盖的13张中的第一张,所以有8 种不同的选法。
接着学生上台操作证明是对的,一脸兴奋地得出规律:总个数-最后一次覆盖个数+1=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生4:最后一次覆盖的次数就是每次覆盖的个数,所以还可以这样说:总个数-每一次覆盖个数+1=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预设执行和再现,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教师要听懂变数和生成后面的精彩,抓住时机,顺应学生思路及时地选择预设,调整教学环节,收获的将是学生的灵动思维在课堂美丽绽放的精彩!
四、读懂学生错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犯错,有时这些错误就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经验。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读懂孩子错误背后的原因,读懂学生的知识障碍,从而补充或改善那些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如教学“最多能看到长方形的几个面”时,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一致得出“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这一结论。可一位学生的声音却响了起来:我能看到4个面。
师:**同学敢于提出与大家不同的想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看到4个面的?
生1:(将数学书竖着夹在两手之间)这样看,能看到4个面,真的!
其他学生一听,纷纷竖起数学书,观察起来:真的,能看到4个面。
生2:我知道了。因为数学书很薄,左眼、右眼各能看到一个面,所以就能看到4个面了。而我们刚才说的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不包括这种特殊情况。
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一切的求索都因学生而存在。读懂学生是基于人本视角提出的,教师只有读懂学生,以学定教,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