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宁
【摘 要】要生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学习氛围的营造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一种情境。又像是在导演故事,学生是演员,要让学生自觉地扮演一种角色,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下面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学生;学习方法;兴趣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获得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的过程不要一味的灌输,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开展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人人准备,个个参加,寓教于评,以比促学,造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局势,促使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性,使学生在合作的平台上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景,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另外,由于备课时“深挖教材”,上课时不至于“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课堂上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合理引导,走进学生,关心学生,激励潜能
作为数学教师,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对数学产生兴趣外,还要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知识的讲解以及对于任何一个结论的产生,尽量不是出于老师之口,而是通过合理的引导,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归纳,直至总结出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同时在探索、归纳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本人现在所教的班级学生,他们就希望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再对着答案给他们解释。试想这样的学生哪有什么创新思维,更别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当时我很惊讶,面对这种状况,我思索了好久,想一下改变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是很难的,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多下些功夫,慢慢引导学生们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增强自尊、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能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的人,自然喜欢你的课。
三、适当调控问题呈现方式
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新课时,选编知识衔接题。教师若能紧扣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提出一连串难易适度的台阶式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步走向教学的高潮,教师将问题分阶段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登上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台阶,学生在拾级而上的同时,一个个问题是也随之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要重视一些基本图形的训练,并让学生记住一些规律,它将是较复杂问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复杂问题拆解为简单问题,再去组合,可谓“化整为零,逐一突破”,也可叫做“大题小做”。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有时候可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新学习。那么,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想方设法让学生建立和创造一整套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加优秀,我注重对这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训练他们“一题多解”,并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为我所用。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当指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动脑,善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等。
参考文献:
[1]余思.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兴趣[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张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与学习方法[J].魅力中国,2009年32期
[3]王玉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