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贤
【摘 要】阅读是现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是途径,但是,很多同学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或者是方法不对,阅读应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等具体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才能充分显效。针对当前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本文从自主性阅读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寻求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为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如何围绕新课程标准提高语文阅读课效率,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探讨: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主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1)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2)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如此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二、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作品。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发现的惊喜,得到了自我愉悦,他就一定有了阅读的兴趣。课文《白鹭》是一篇值得精读的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精品细读,就能品出文章的韵味。教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情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指导学生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再带着“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悬念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积累语言。在范读课文时,故意把“钓”字错读成“捉”,引发学生思考:在这里能不能改成“捉”?从而引导学生品味白鹭“钓鱼图”的别有风味,在“捉”和“钓”的分辨中体会文章的精妙之趣。
三、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兴趣
茫茫书海,学生要自主的去阅读通常是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想要通过这样的阅读取得一定成效也是有难度的。课外书籍那么多,要怎样去选择,学生不太会去选择,不能有效地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指导。通常在新学年或新学期开始阅读课之前采用。它主要是在学生读书的方法、书的选择、阅读的深入、读以致用等方面进行指导。例如方法指导就是很重要的环节。如在阅读课里,可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可根据书的内容、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如《读者》之类的刊物作为消遣性阅读。像《简爱》、《四世同堂》可作为理解性阅读等等,会读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乐于读、便于读。
当然,语文的阅读方法纷繁复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邹淑金.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育艺术,2013年 第10期
[2]水碧溶.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都市家教,2013年 第22期
[3]田红艳,贺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新课程·中学,2013年 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