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摘 要】如今流行“草根文化”、“草根明星”等等。曾几何时,我们丢弃了最便捷、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今《课程标准》又将它重新整理,变成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去实践,去落实。本文浅析如何将“草根”式的学习方式回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奥妙,体验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草根式;学习方式;《课程标准》
如今流行“草根文化”、“草根明星”等等。草根究竟为何意?我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草根”的解释,后来“百度”了一下,知道了“草根”是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它有两层含义:一是非政府组织;二是非主流。其特征是“顽强”、“广泛”。
2011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各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前不久我到南方学习,深入南方几所名校听课,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一个小组四至六名学生,他们不仅在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而且在课外也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收集整理资料、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课外探究等。教育界称这种学习小组为“学习共同体”。
一、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交流是快乐的
“学习共同体”名字虽然陌生,但学习方式却似曾相识。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生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上小学时,小伙伴们呼朋唤友,一起走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大家共看一本小人书,共同讨论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共同喜欢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放学相约到一个地方,大家一起写完作业,谁遇到困难,总会有小伙伴帮忙解决;作业写完后大家一起玩某个游戏,这个游戏只要有一个人会,所有的人都会学会并能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有几个小伙伴没有学会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放学或周末我们一起玩耍时,我就会用一个小棒在地下画线段图教他们,直到教会为止,而我也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倒立、打乒乓球。这样的经历无疑是快乐的。而今天的小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经历。他们每天上学家长送,放学家长接,就连星期天也被各种学习班占有。能和小伙伴一起自由玩耍、交流成了他们的奢望,更有家长把它作为一种奖励,如果孩子达到某种要求,就奖励他(她)和小伙伴玩一个小时。现在《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老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来要求学生,给孩子们创设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品尝到一点合作的快乐。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方式在回归?
二、能自主学习是幸福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小学都是复式班。也就是一个教室里有几个年级的学生,他们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老师来承担。当老师给某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就会给其他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独立完成。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是落后的,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艰苦的,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曾经听一位大学教授的讲座,他说自己只上了小学四年级,文革结束后靠自学考上了大学。当这位教授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发自内心感谢自己的启蒙老师。当年他就在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里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教室,所有学科都有一位先生来教。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先生教给了他自学的方法,因此若干年后,他能靠自学考上大学。这位大学教授小时候的经历是令人心酸的,但是他能在先生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也是幸福的。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是,有哪些知识是通过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呢?虽然他们知道的多,但尝试却很少。遇到困难有家长、老师帮助解决,虽然有数不清的工具书,但都没有“百度”来得快,因此连动手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也渐渐丧失。没有亲身体验的收获,很难品尝到幸福的滋味。《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奥妙,体验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这又何尝不是教育方式的回归呢?
曾几何时,我们丢弃了最便捷、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今《课程标准》又将它重新整理,变成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去实践,去落实。有“好经”,须念好,扎扎实实教给学生这种“草根”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