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喊痛 切莫乱关心
文/闫光明
日常生活中,有些老年人经常对子女诉说身上疼痛,可是当子女带老人去医院时,医生往往又查不出具体疼痛的部位,甚至依病人的要求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也查不出确切病因。行为医学专家指出,对于这些常喊疼痛的老人,做子女的切莫太关心。
对于这种长年累月的疼痛,医学上称为慢性疼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具有典型的行为和情绪特征:疼痛成了病人生活的中心和持久的注重点,病人总在设法试图搞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等。病人还常有急躁、易怒的表现,有时又消极、悲观,特别不爱活动,常只因求医才出门。这类病人还有一个显著的行为特点就是总像在打盹,提不起精神来。
慢性疼痛一般是由有组织损伤的急性疼痛迁延而成。急性疼痛当组织恢复后,疼痛自然也就终止,但如果遇到下列因素时,就易发展为慢性疼痛。一是病人把疼痛看成是某种严重疾病的信号,因而出现焦虑、恐病、感到无助无望,进而行为紊乱、活动减少、滥用止痛剂;二是病人疼痛发作时,容易引起家庭、配偶、亲友、同事和医务人员的过度关心和重视,这些关心和担忧,让病人感受到生病的种种“好处”,使病人的疼痛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上述两种因素是导致病人出现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由于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因素偏多,因此患者往往用遍了中药、西药、针灸、按摩、推拿等常用的治疗疼痛的方法,效果也不会太好。对于这类老人,在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行为治疗,效果较好。具体行为治疗可由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属共同来完成。
患者可通过深呼吸及自我催眠的方式,来改变对疼痛的认识,知道疼痛是不用药物也可得到控制的,消除对慢性疼痛的无助无望心理,加速疼痛的缓解和消失。患者家属、亲友在病人疼痛发作时,表面上对病人不要太关心,即对病人想卧床、不想活动、爱服用止痛剂等行为不予理睬,有时甚至进行批评,而对他们的恰当行为进行奖励。通过这些方法,可让常喊疼痛的老人快乐地走出慢性疼痛的阴影。
忘记要说啥并非记性差
文/张玉娟
生活中常有忘掉想说的话或熟悉的词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来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欲言难吐”。不少人担心这是记忆变差的表现,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这类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有发生,是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招募了718名年龄在18~99岁之间的参与者,先测试他们识别名人照片的能力,来验证“忘记要说啥”的频次;然后测试回忆生活特定事件或情景的能力,也就是检测记忆力。结果发现,20多岁的参与者只出现2~3次“忘记要说啥”现象,80多岁的参与者则出现8~9次;但不同年龄人群的情景记忆能力差不多,说明“忘记要说啥”与记忆力丧失毫无联系,与认知障碍症更是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分担忧。
啥样心理爱挑刺
文/周旭
过于追求完美。我们身边常常有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严格要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
内心极度自卑。有的人总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时时处处挑剔、指责别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反,当他们看到了别人闪光的一面,而自己却不具备时,常会感到自卑。于是,他们采取挑刺的方式,来取得对他人心理上的优势,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和稳定感。
嫉妒心理。有人时时刻刻关注着周围人的动向,并且总摆出一副与人一争高下的姿态,一旦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在某些方面将要或已经超过了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进而妒火中烧。但是,他们通常不会积极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别人,而是冲“假想敌”横挑鼻子竖挑眼,惟恐别人的成功盖过自己的风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