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2014-02-13 07:00李春会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方法 隐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64-04

[作者简介]李春会。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

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显性方法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中有着重要价值。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并转化成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实现其控制力,需要一种靠强制力的显性传播手段来完成,因为“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的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的步骤;其次,必须透过政治强制的过程,使个人或集团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欲望或需求,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左的理论或信仰,完全从公共沟通系统中排除掉,这是意识形态非符号化的过程;最后意识形态会被塑造成独立于个人之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成为一种典范,并且为个人或集团的思想行为构成了一个背景世界,成为个人或集团从事价值判断或对周遭环境认知、评估时,不自觉地以它作为依据,亦即此时意识形态犹如自然般对人产生命运的因果作用。这是意识形态典型化的步骤”。这一系列步骤表明,一定阶级或集团会通过一定教育模式和传播载体等具有政治强制性的显性方式向社会成员灌输或传播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期在达到共同认识基础上实现和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这样,显性方法就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方式。

1.主导性的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干别的,正是专门做这个‘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而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思想意识形态不可能与生俱来的进入人的大脑,因此,必要的灌输能促进人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从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本身的属性和品质来看,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又是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我国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与要求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思想的先进性和知识的丰富性、系统性相统一的特质,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特点和倾向看,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选择与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相关的经济信息,对于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联系不太直接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无论是无意识注意还是有意识关注程度都比较低,主动选择和接受教育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信息的自觉性比较差。在解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同人们接受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显性方法的工作特性显然比隐性方法具有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列宁曾经针对当时俄国实际状况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全球化时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论灌输的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方面”。当然,灌输不能脱离实际,如果“错误地把口号理解为固定不变的东西而不愿理会当前群众运动中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情况和条件”,就“不可避免地会堕落为革命的空谈”。灌输方法是一个应当坚持并应当逐步改进的方法,在普遍应用的同时,必须讲求科学性、针对性,并把握其运用的具体条件和有效范围。当今,特别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信息社会,整个受众的主体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包括他们的性格心理、兴趣指向、群体层次和生存其中的传播环境。尤其是80、90后一代,他们的接受习惯、交往媒介和之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主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主流”.的传播力在今天已经大打折扣,传播模式中的受众意识明显增强,并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因此,在灌输的方法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握理论精髓的同时注重言语的通俗化,增强灌输方式的科学性、趣味性、渗透性和生活性。同时,在灌输中渗沟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如蔡元培所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联系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2.规范性的理论教育

正式规范的理论教育组织形式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法,这一形式有助于利用组织权威制定学习制度和创设稳定的学习场所、组织教育对象系统的学习思想理论和科学知识。规范性的学校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显性传播的重要途径。“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们就在精神上对人们实现了控制。历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三纲五常、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就在于它们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与精神引导,从而形成了支配一切、影响一切的政治文化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过程中,这些政治理念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政治文化”。而且这种灌输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复和不断宣传和教育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他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体,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学校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教育和研究机构,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系统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学校还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为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统一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实现对各种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建立健全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育体系。在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课程及学科渗透、教师影响和政治实践来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化。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再通过政治再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政治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电影等媒介宣传来自官方的政治活动信息和政治思想理念,从而影响大众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认同、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这些大众传播,不但塑造了政治形象,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过程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公开性的政治传播

公开性的政治传播是通过制作政治信息,建立政治信息传递和传播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政治信息的社会化传播,以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借以控制社会政治局面的主流做法。传播学中有一种舆论的“强声效应”规律,指的是在社会舆论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时,其中彰显主导地位的强有力的声音,会对其他不太强的或弱势的声音产生干扰、诱导乃至同化的作用。在当代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的社会环境下,公开性的显性传播在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和营造氛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开性的政治传播用正规化、专门化、公开化、直接化和富有冲击力影响的工作形式和行动方式,有效利用一切有利的公开场合和掌握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张旗鼓地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在社会传播媒介和社会组织生活中有组织、有意识地占据思想意识表达的主导位置,极大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领性地位,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多元文化中的声音,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的声音成为社会的强势话语和舆论公器,对其他非主流的声音产生诱导与同化的影响力。公开性的政治传播具有旗帜鲜明的社会批评功能,能够及时地对各种错误思想理论和观念形成的原因和危害给予系统深入的揭露和理性的批评,引导人们分清多元现实中不同“元”的是与非和对与错,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理论和文化的影响与侵害。在当代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显性方法旗帜鲜明的思想导向功能,对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引领社会思潮、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方法

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育工作中,不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双向互动的实践主体,双方在平等、民主、对话、选择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理解与共识。它的作用机理本质上是情感认同,即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思想和真理性认识通过情感认同嵌入接受主体的心灵中,这就需要发挥关注心理层面的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隐性教育中蕴涵着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个性视角等深层内容的隐性知识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隐性知识使个体能够以个人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意识形态整合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知识,如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方式来实现的。这是以当时的意识形态语境和隐性政治压力的存在为凭借的。灌输方式固然是意识形态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接受对象不是被动的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理论化和文本化倾向忽视了群众的理解力与接受力造成了意识形态理论话语的失语或失效;二是思想观念上僵化、内容上虚化、方式上权利化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境遇、实际需要相分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收不到实效;三是缺乏其世俗化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普适性价值失去了指导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进而也失去了其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功利化、个体自主化和世界全球化的今日中国,灌输式的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整合方式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必须要实现向多形式广泛渗透型的整合方式转变。而有效的社会整合不再可能通过任何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隐性方式的渗透来完成。

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各项活动和良好的氛围中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从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来看,具有隐蔽性与暗示性;从教育的方式和路径来看,具有间接性和渗透性;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具有体验性和认同性。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激发其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感染性和吸引力。

1.转换工作方式,消解话语霸权

由“二元对立方式”向“交往间性方式”转换,建立和谐教育氛围,促进网络生活话语的回归。在网络媒体交互运用和交流过程中,运用大学生追捧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网络话语更符合大众接受的认知层次和心理需要,因此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兴趣,避免坠入“话语裂谷”。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审美感和艺术素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舆论传播策略,提高和发挥大学生的网络运用及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把大学生上网的碎片化、浏览化技术特性和网络话语形式与博客、人人网、BBS、QQ等大学生自媒体传播媒介结合起来,从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2.注重情感陶冶,强化社会熏陶

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使大众能够从现实经验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克服以往的将意识形态局限于革命理想、政治运动而远离大众生活的空洞化现象。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能够引导他们认知一种思想,感知一种信仰的力量,从而在他们身上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社会化活动中建立。社会化活动是许多沿着共同的方向、具有共同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工作的人们的集体实践。这种集体实践会形成集体观念和意识,而“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集体意识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孤立的展开,而必须走向社会开放的社会生活,创设集体实践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渗透到国家的制度、方针和政策等具体层面,这是人们认知、感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与人们的利益直接关联。

3.利用文化载体,实现以文化人

文化产品不但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不但能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还是意识形态隐性渗透的重要载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通过文化产品的不断再生产而得到持续性传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延续,一定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输出文化价值、实现文化效益,市场能够以巨大的推动力量使包含一定价值意义的文化产品不断地被复制和推广,从而使消费者通过日常消费对核心价值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大众文化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是确立文化领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大众文化是是当今社会产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不能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不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是主流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有影响与建构人心的功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宗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善于把握市场脉搏和捕捉群众需求的合格市场主体,改革和完善文化生产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把优秀的文化内容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催生经得起市场、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更多叫好、叫座、叫绝的精神文化产品,决不让那些远离生活的‘艺术家、脱离真实的‘艺术标准、忽视人民的‘艺术情趣成为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指挥棒”,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