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
[摘 要] 小学数学教材的开发与资源利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尤其是在教材习题的开发方面,有许多值得探索的路子. 本文从苏教版教材入手,根据习题的二次开发,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教材资源;课本习题;二次开发
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科学编排毋庸置疑,给教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对例题关注较多,而对习题则只是从学生评价检测的角度入手,没有充分挖掘习题的教学功能. 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立足教材、深研教材,将数学习题作为资源,二次开发转化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挖掘习题设计意图,重视探究
思维过程
在教材习题的使用中,教师容易将重心放在习题的结果上,学生只要能够顺利完成习题就束之高阁,不再理会. 尤其在备课中往往忽略挖掘教材习题的探究过程,将教材习题等同于练习册. 这样一来,教材习题缺乏探究过程,导致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思维能力最终无法得到拓展.
基于此,我在教材习题使用中,采取二次改编的方法,不但从习题入手让学生集体探究,而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集体开发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同类归并,发展数学思维. 如课本中的这样几道题(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3页第7题,如表1).
这几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乘、除法计算运用情况,看似是单纯的检验,却蕴涵着转化规律. 如果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进行简便算法的思想渗透,同时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为六年级的倒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为此,我将试题进行二次开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对比下面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8÷0.1= 4.8×10=
2.6÷2= 2.6×0.5=
5.4÷10= 5.4×0.1=
这道题就是将倒数的知识渗透在其中,让学生归并在一起,找到规律.
(2)根据这一规律填写下列各题.
8×0.25=8○( )=( )
1.5÷0.25=1.5○( )=( )
这道题的开发目的是要学生根据规律自主探究,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
(3)你能找到简算方法吗?
1.2÷0.25=
43×4+5.7÷0.25=
这道题的开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对之后,形成敏锐的数学视角,进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计算问题.
我做这样的处理,目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探索途径,使之在交流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猜想、证明、判断等逻辑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发展有机思维,并将数学问题进行应用.
避免重复机械记忆,提升习题
设计有效性
毋庸置疑,适当的习题训练是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础. 在教材中有不少习题设计,为了照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大多会安排一些机械性的习题训练. 为此,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大量做题,认为只有经过题海战术才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积累、提高思维能力. 其实不然,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反感数学,对数学习题失去兴趣.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重复类习题,我采取的方法是根据其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二次加工,或者将考查的知识层次稍微深入一点,或者进行分解,以避免学生对教材的习题失去能动性. 如在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图1).
这道题的训练意图很明显,是要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运算. 显然,这样总复习式的习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助益不大,容易造成学生机械性地完成作业. 为此,我采取了加强难度系数,将图形组合起来综合考量,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对面积计算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针对其思维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使其综合运用面积.
我这样设计: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 cm,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 cm,求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二次开发,原本一道机械重复的习题得到了升华,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放能力,避免了学生对习题的枯燥感.
抛弃单纯习题训练模式,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材习题中学生掌握了每一道习题,但教师往往不能从解题技巧、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分析. 学生做题变成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 针对这个现象,我让学生在成功解答完习题之后进行反思与分析,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6页第14题:李大伯养鸡160只,养鸭的只数是鸡的 ,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非常简单,计算步骤只有两步,我将其进行开发,变为层次明晰的数量关系,开发学生的思维,建立相关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1)李大伯养鸡160只,鸡的只数正好是鸭的 ,养的鸡比鸭少多少只?
(2)李大伯养鸡160只,鸡的只数相当于鸭的 ,养的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3)李大伯养鸡160只,鸡和鸭的只数比为5 ∶ 8,养的鸭比鸡多多少只?
在二次开发中,学生会发现,题目虽然语境相似,但考查的知识点与思考的模式却截然不同. 这样,学生能够仔细审题、分析和思考,并从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找到突破口,最终激活批判性思维. 通过二次开发,教师带领学生在变化中分析思考,实现了活学知识,完成了学习目的.
改变习题呈现方式,开发分层
学习能力
在教材中,很多习题的呈现根据的是知识体系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习题资源,挖掘其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分层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意义建构,需要依赖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而教材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的有效线索. 所以,教师可以从中进行开发,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4页的一道有关小正方体分布特点的探究题目:把一个六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图3),请问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这道题的考查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而后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其中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规律意识,而后运用规律,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经过观察规律性的东西并不能依次解决三个问题. 分析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小正方体的分布特点缺乏理解,为此,我进行了开发,做了如下尝试.
(1)先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一个棱长为4 cm的正方体外部涂上颜色,再切成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一共可以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正方体分别有几个面涂色,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3)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选择相应的64个小正方体拼成如图3所示的大正方体.
(4)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大正方体的棱长是5 cm,6 cm呢?
通过四个层次的问题呈现,引导学生逐步解决. 第(1)个问题是学生的基础,第(2)个问题则增加了难度,需要学生进行交流. 前两个层次获得经验之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棱长为5个单位长度的正方体切割成125个小正方体,其他切面涂上蓝色学具,使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后能对小正方体的分布特点有深刻的认知. 进入习题的训练环节后,学生可以采用拼接的方式,感受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分布规律.
经过二次资源的开发,虽然针对课本的习题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但学生在这个多层次的资源挖掘中,深入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能够从观察到操作,再到理性认知都有层次性的飞跃,这是非常可喜的收获.
正如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的格言:“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教材的习题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初步的交流和思考中,学生可根据小正方体的分布特点进行规律实践,并把这种理解通过操作行为反映出来,这种直观操作建立起来的丰富表象为学生的深刻体会奠定了基础,活跃了思维空间. 在二次开发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在变化中分析思考,实现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