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丽
[摘 要] 问题的设计离不开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的分析,某种程度上说,在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生成的大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数学知识和学生三者之间碰撞的结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问题设计思想,并付诸课堂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大问题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问题是课堂上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可以这么说,除了灌输课堂之外,其他任何一种课堂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借助于问题来实现的. 因此,没有了问题,课堂就没有了灵魂,也因此,问题设计就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在我们对同行尤其是年轻同行的教学设计进行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让课堂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预设,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无微不至的地步,因而每个细节都有设计好了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引发什么样的现象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背后的思想又是什么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思想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的行为都是教学思想的产物,问题设计也不例外. 无微不至的问题设计思想来源于什么?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其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 这一看似褒义评价的背后隐藏着的却可能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在遇到生成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化解,因此不如把工作做到前头. 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总会有生成,我们的学生并不会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展开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教师会责怪学生不听话、不配合,于是一种师生之间非和谐、非自然的教学状态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笔者主张的问题设计思想是:通过超越微小问题设计的思想,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大问题的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计,以使它们能够对课堂实施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种作用的发挥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即时出现的学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路具有有力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其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产物. 我们说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正确的,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呢?笔者以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大问题的设计思想去设计能指引学生思维的大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锤炼我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锤炼我们的教学技艺.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想法不现实,容易在课堂上出纰漏,可试想,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就会永远停留在师讲生听、亦步亦趋的境地,这无论是对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而言,还是对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而言,都是无益的. 借用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话:“只有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才能打造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所设计出的大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所教数学内容的固有特点. 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生成真正有效的大问题. 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会出现问而不当,结果设计出来的问题非但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会让课堂偏离方向,将教师和学生拖到无所适从的境地.
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课堂实践
基于大问题设计的思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尝试,总的来说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效果. 现将自己实践过的有关课例择一分析如下,以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问题的设计离不开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的分析,某种程度上说,在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生成的大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数学知识和学生三者之间碰撞的结果.
示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摇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丰富学生对“形”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材上看,其以“圆的认识”为题,指明了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圆;二是对圆的认识.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对圆的认识包括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等活动中去感知圆这一图形的特点,能够识别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数学概念,而在知识学习完毕之后的应用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半径大小用圆规作出圆形.
学生原有经验分析 ?摇学生对圆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只要一跟学生说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肯定就是一个圆. 但这个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具体的事物产生的,也就是说学生头脑中的圆其实并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圆,而是生活意义上的圆,因此,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思维中的生活圆变成数学意义上的几何圆. 同时,我们注意到学生对点、线具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到一点距离相等的点也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些经验为问题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设计及思路分析 ?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生活中哪些场合有圆?(注意与球形的辨析)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帮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亲近感. (2)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用于促进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圆的特征. (3)圆的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用于帮学生认识半径. (4)如果给你一个没有圆心的圆,那怎样知道它的半径是多长?(5)如果不用圆规,怎样画出一个圆?问题(4)和问题(5)用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理解圆.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摇上述五个问题基本能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圆. 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发言踊跃,在搜集经验中的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圆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能够在思维加工中完成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分,看到圆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其他小问题的作用下,圆心、半径等概念的得出就变成水到渠成,从而顺利进入第三个问题所引发的思维情境. 而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则是基于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又不是简单重复,因而在课堂上体现出了强劲的拨动学生思维琴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调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反思 ?摇在“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中,事实上与学生对话的问题有数十个,但如果在课前就将这数十个问题预设好,那课堂必定是一个生硬的课堂,是一个缺乏生成的课堂,是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 而在大问题的带领下,笔者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即时表现,通过其他问题的辅助,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即时提出的其他问题在仔细推敲的情况下或许有不严密的地方,如提问方式、问题组织等可能有所欠缺,但在学生思维活跃的大环境下,这些问题都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往往能够读懂这些问题背后的意思. 这说明,通过大问题来完成课堂的主要架构是合理的,大问题设计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
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教学注
意点
我们注重大问题设计思想,并不是说不关注小问题的提出. 恰恰相反,大问题只有在小问题的辅助之下才能发挥作用. 在上面所举的“圆的认识”课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小问题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大问题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这棵树还需要那些充当叶的小问题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用小问题来辅助大问题之外,在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前后呼应,而不是相互脱离
大问题在课堂上起的是架构作用,在它们的作用下,课堂的框架和轮廓就应当能够呈现出来,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应当注重整体性,从数学知识生成的角度讲,上下应当有一种承启的作用,应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 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会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比较简洁.
2.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而不是脱离学生
切合学生的意思是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在这个班问得挺好的问题,到了另外一个班好像就没有作用了,学生听后似乎没有感觉. 这说明学生(哪怕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着特有的特点,这种特点形成于日常教学当中,一个问题到另一个班的不适应相当于水土不服,因此,我们要把工作做细,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再以适当的方式提问.
3.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是教师、学生与数学的结合体
问题的作用是什么?是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而问题由教师提出,因此教师也是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份子. 提出一个良好的问题之后,应当能让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入问题解决的环境,而不是某一方游离在外. 如果学生游离在问题之外,那这个问题是不当的,如果教师游离于问题之外,那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强调问题必须能够将师生和数学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利用大问题可以一下子建成一个课堂的框架,而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数学大厦的建构. 如果忽视了大问题的设计,那我们的数学就将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数学学习的高效也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