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4-02-13 00:25陈光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笔者作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文就是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换言之,就是把自己所见的人、事、物、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打上自己独特感受的烙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7—9年级作文的阶段目标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和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作文教学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间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师作文指导苍白无力,作文提升缓慢低效;学生作文呈现“无物、无情、无意、无味”的现状;学生作文创作千篇一律,个性、灵性荡然无存。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有利于学生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有利于丰富写作教学内容和发展学生写作创新思维;有利于解决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认知。

窃以为,初中作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主动积累、思考、探索中,逐步提高作文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作文“有物、有情、有意、有味”的理想境界。

关于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粗浅的尝试。

一、让学生能自觉积累

学生作文之所以会感觉“无物”,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见怪不怪、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忘记了欣赏,从而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

其实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存在着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留心观察生活的话,再小的事物也会存在美。巍巍高山,潺潺流水,依依杨柳,袅袅炊烟,皑皑白雪,亭亭白桦……这些都是作文之“物”,而且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表现得饶有情趣、富有诗意。曹操将“沧海”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杨绛将“老王送鸡蛋、香油”入文,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席慕蓉将“小小的贝壳”入文,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待生命积极、认真的态度;鲁迅将“拔何首乌”入文,沈复将“蚊子”入文,都表达出孩子所特有的天真和童趣;张晓风将“行道树”入文,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张之路将“羚羊木雕”入文,表达了小朋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冰心将“荷叶、红莲”入文,表达了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当然,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花开有声,雁过留痕,生活中总有一些景致值得留恋,总有一些片刻值得回味,总有一些瞬间值得感动,关键是有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善于积累,作文的素材和生活的喜悦便会不请自来。

笔者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还发现有的学生存有这样可笑的念头:老担心别人把文章的题材写完了,就没什么可写的了。其实作文题材是无穷的,永远也写不完,永远也说不尽。再说,作文是表达主旨的物质载体,是交流感情的语言工具,哪怕是同一内容,只要融入个性化的感悟,写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照样可以实现文文相异,立意、语言、结构都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能自然抒情

生活需要情感。感悟生活,更需要倾注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只有有情感的生命才时刻都绽放着,即使凋谢,也不乏落红心归泥土的瞬间感动与来年之春的顷刻新生。白居易也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我们写文章,有时候不求辞藻的华丽,但求语言的朴实、感情的真挚。

情感又源于生活,生活是情感体验的沃土。因此,作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在用心体验生活的同时,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中去,真正通过生活把情感表现出来,并提升到一个精神高度,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无处无时不在上演着有情。心若怀情,万物皆有情。氤氲的竹光月影,不乏灵气沁心的舒坦;闪闪的孤灯,闪烁着浓浓的乡愁;一捧柔水,又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与体温融合的温情……自然之物本无情,只因以一颗有情的心去赋予,它们才显得那么地情意绵绵,那么地令人感动,那么地充满诗情画意。

然而,情感不仅于自然,更于人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率军准备北伐,临行之前向后主所上的奏疏。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语重心长地劝谏后主刘禅要“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远佞”。文中还多次引称“先帝”,表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耿耿忠心,读来催人泪下。林海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主人公英子对爸爸教自己做人、做事等一些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的思考,充分表现出自己在逐渐理解父爱的过程中终于长大的真实感受。文章不但有细致生动的情节叙述,更有不少淳朴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用心去读,它就像一首优美动人而又让人有点儿想要落泪的小诗,那份绵绵的亲情,缓缓地却又浓浓地浸润着我们已变得有些粗糙、迟钝的心灵,催开朵朵情感之花。鲁迅的《风筝》,是对20年前一段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充斥着悔恨、愧疚、沉重、自责之情,这种感情荡漾在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中,也荡漾在“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地堕了下去了”的描写中。

笔者认为,一旦细腻的情感燃烧时,身边的细微的美肯定会熠熠生彩、璀璨夺目的。

三、让学生能自主思考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先生这句话,揭示了人写作的规律。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不能把在生活中拍摄到的生活画面,毫无加工地放入文章中,而要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独到、深刻的见解。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思想比较单纯,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情”有“意”的文章,就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探求独特感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何在生活中探求独特的感受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纯真之眼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抓住事物有价值的细微特征,感悟生活中最可贵的东西。endprint

王永彬《围炉夜话》:“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湖海,悟其浩瀚。”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们的意思都是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观察事物,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有感而发。

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在语文课本里也有不少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莫怀戚从一次普通的田野散步中,看出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宗璞从一株紫藤萝上,想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莫顿·亨特从“父亲”指引“儿子”岩石脱险中,悟出了“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鲁迅也从“故乡”中悟到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语文从课内引向课外,充分体现“大语文观”。为此,笔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还充分引导学生用从课文中学习得到的感受去尝试生成有高度、有情趣的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新的写作素材。

笔者曾经在初三学生中布置了题为《瞬间的感悟》写作练习,学生经过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写出了不少新奇而又深刻的感悟,例如:“生活是一个手绘的圆,永远不可能浑圆”;“人生就像一把刻刀,只有你伤过哭过刻骨铭心过,才能篆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印章”;“星星一直在黑夜里闪亮,就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它们”;“不是一栋建筑就能叫家,不是几张纸就能叫世界,地球因感情而生动”;“其实,黑暗与光明只隔了一堵墙。只要捅一个洞,就能让阳光射过来”;“马蹄莲盛开了三季的灿烂,铃兰吐露了四季的芬芳,而我,播种了又一季的希望”;“虽然我和爸爸的话越来越少了,但心却越来越近了”……

笔者认为,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但是如果不加留意,瞬间便转瞬即逝,自然也就写不出如此的瞬间感悟。只要我们经常地思考人生,定能为自己蓄积起丰富厚实的人生体验,定能达到在写作中拿起笔来就文思泉涌的理想境界。

四、让学生能自如表达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美的语言。如果说文章是草,那精美的语言是草中之花,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说文章是海,那么精美的语言是海上的日光,令人心旷神怡。然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作文中呈现出“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现状,陷入了窘境。究其原因,不是缺少生活的体验,不是缺少情感的抒发,也不是缺少理性的思考,而是因为不善于表达。因为不善表达,所以文章语言枯燥乏味、词不达意。

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认为,能否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作文成败的一个关键。作文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精美的语言,培养语言感觉能力,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要通过仿写将积累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要像朱自清写《春》那样,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用脚踩,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碰到的都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三是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语言的节奏,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词语的运用等等。

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坚持不定期地开展语言表达专题训练,以下是笔者在几次作文语言表达专题训练课上的几个例子:

例子一:“母爱”话题作文。

学生习作原句:“天冷了,妈妈把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专题训练后所改写成的:“天冷了,妈妈把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她把围巾末端塞进我的上衣里,说:‘不会太紧吧?妈妈抚摸着我的脸,暖意迅速地传遍我的全身,那缠绕着的是爱,是妈妈的爱啊,怎么会冷呢?”

教师点评:修改后的句子,除人物动作描写外,还利用语言描写,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母爱的细腻与伟大;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例子二:《瞬间的感悟》命题作文。

原句:“在这户人家破碎搬离的瞬间,我感悟到了赌博的可怕。”

专题训练后所改写成的:“看着这撕成两半的‘福字,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赌博就像喝了迷魂汤,带你走进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那里只有山穷水尽,不见柳暗花明。”

教师点评:修改后的句子不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还巧妙化用了诗句,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赌博的可怕。

例子三:《味道》命题作文。

原句:回到老家,门前空地的角落里,那口老井依然还在。

专题训练后所改写成的:“转身,突然瞥见在空地的一处角落里有一口老井,俨然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似乎阅尽了沧桑,沉默地一言不发。

教师点评:修改后的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井以人的灵性,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家乡的味道。

其实,每一次的语言表达实践,都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引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如何表达可以更生动、更精彩,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智慧带来的快乐,感受自己语言能力提高带来的喜悦。相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去做,我们定可以欣喜地聆听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拔节声。

总之,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教会学生“会积累”、“会抒情”、“会思考”、“会表达”。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真正解决作文“无物”、“无情”、“无意”、“无味”的问题,最终实现作文“有物”、“有情”、“有意”、“有味”的理想境界。

(陈光辉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 3123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笔者作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