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就教师而言,对文本解读是备课功夫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媒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才能为学生导航,指导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会千差万别,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影响学生的解读。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是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几点认识:
一、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熟悉的文本
文本解读的起点,不是看教参,不是网上查阅各种资料,而是沉下心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真实的感受,读出文本的新意。苏教版七至九年级的教材大家基本已经熟悉,但熟悉的文本未必利于教学,甚至就因为熟悉而没有办法突破以前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新,就是要把脑子里的相关内容先进行“格式化”,这样阅读时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以前的教参上对该文的主题早有定论,所以在以前的课堂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似乎没有引起任何疑义。笔者在教此文时,一改过去先分析课文,然后把学生引到教参上早有的定论主旨的模式,而是带领学生在深入地赏析、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有的认为文章主题是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有的认为是表现亲人间的相互理解,有的认为文章主题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尊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如:提到《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就不单联想到用“孝顺、勇敢、不贪功名利禄”等词去形容她。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而不单是借助教参和资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引领他们驶向新的语文世界。
二、用教师视角引领学生拓展文本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深层的意蕴。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打开手中的文本,打开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角度,在恰当的时候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给予学生点拨,促进学生能够真正超越文本和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很多读者,其中最感人的就是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事件。父亲那蹒跚的步态,吃力费劲的动作,关怀备至的话语以及“我”的两次流泪,让父亲深情的爱和“我”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仅仅停留在感觉形象的美好这一层次,那么这段文字的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环节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究文本:1.品味动词、副词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2.感受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3.品味文中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表达作用。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可以学会这一类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文的拓展训练要依托文本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名著阅读,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的人物对同学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所学所知能学有所用。在教学诗歌时,可以将相关的诗歌串联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如杜甫的《春望》和《望岳》,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望”的不同作用,作者所“望”到的情景和当时的情感有何不同。这样文本的内蕴和学生内心的情感互动起来,就可以较好地打开学生的心灵。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予肯定。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用自己的体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文本的解读,多角度地拓展文本的内涵。
三、用学生主体视角引领个性化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文本解读中,学生因其家庭背景、个性、气质、知识差异等,诸多因素使他们有着对文本不同的感受。一般的课堂教学环节,“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赏析语言”、“拓展延伸”等,这些环节大家都能顺利完成,但总会给人平淡无奇的感觉,学生收获甚微,这就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把学生强带进自己预设好的思路里。
看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授《珍珠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读完文章,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珍珠鸟?请用原文语句解释。学生踊跃发言。“这是一只‘活泼的珍珠鸟……,“这是一只‘淘气的珍珠鸟……”,“这是一只‘小肥”。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却和蔼可亲地评价、点拨、引导。“小肥”很可爱的名字,抓住了它的特点,不过这个“肥”与大街上那些营养过剩的肥不同,它肥得……“可爱”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到珍珠鸟“可爱的肥”。如教学《背影》时,就有学生对文中的“父亲”的做法不解,认为他违反了交通规则;有与文中“我”一样的看法,认为父亲罗嗦、迂腐。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妥善处理。
教师不需把教参上的内容抛售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对话,从而激活知识、创造新意,让学生用生活去理解阅读,用阅读去影响生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任务,坚决不做教参的“搬运工”;又要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课外都有很多有价值的阅读文本,等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笔者想这样的阅读将会为我们学生打开一个新的语文世界,充满无限的乐趣。“路漫漫其修远兮”,阅读路上的优美风景有待我们和学生细细去领略。
(沈存慧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港口初中 225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