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兰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利用尝试单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尝试单;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尝试单教学方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尝试学习单的引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尝试单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把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尝试单教学方法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①先学后教,把握起点;②质疑激趣,问题构建;③三维互动,对话启智;④及时评价,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则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并解决数学问题.
先学后教,把握起点
“先学后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先学后教”能让教师更真切地了解学情. 上课之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案,认真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 课前,教师最能把握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感悟、体验、表现能力,对于其他方面的某些情况,教师是未知的. “先学后教”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学习,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师调整教学.
问题文本化——生成我的问题
前置预习是智趣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的首要环节. 预习时做些什么?
(1)阅读与体验. 大略知晓所学是什么内容,初步领略知识生成过程,简略体验数学的应用.
(2)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使之文本化. 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前置的阅读与体验,是一种“原生态”的自主探究学习,但如何外化成我们看得见、摸得准的状态呢?只要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教师就能从中看出孩子的预习状态.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方程”时,可先对全班的学情进行分析,根据尝试单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生成本节课的主问题.
(1)可以怎样列方程?
(2)可以怎样检验?
(3)现在学的方程和以前学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原先我们依赖的是学生口头的提问,虽说很直观亲切,但相对随意,这种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问题得以优化预设,能启迪高质量的问题生成,使得课堂简洁凝练;师生、生生的互动,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质疑激趣,问题构建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这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是数学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
问题情境化——化成例题情境来回答
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富有感情色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再回到情境化的例题教学上来,借助一个个例题情境助推问题的解决. 这时的例题就成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桥梁,呈现的方式、时机也不再一成不变,而变得相对随机.
如上面提出的第二个主问题(可以怎样检验?)
教学实例——
师:第二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1自主地: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借助例题来说明(该生边说边走上讲台,师适时PPT展示例题).
生1继续:同学们请看,左边天平上的x代表的是40克的砝码,与10克砝码合在一起就是50克,右边的砝码正好重50克,这说明左边等于右边,检验正确.
师问:对吗?
众生:对!
生2不由自主:40+10=50嘛.
众生笑:嗯!
合作小组的小组长与小组内同学交流,完成练一练2后,再在投影仪上展示方法.
……
问题来自学生,解之有趣,而问题引领下的学习活动,不再完全为教师所牵引,而是学生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的主体体现,是一个智与趣交融的活动过程. 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合作与交流,可谓是“引之得益”. 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维互动,对话启智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 (“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 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 (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做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 (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endprint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忆一忆、学一学对尝试学习单的重、难点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1)将平行四边形切、移、拼后得到的新图形是长方形,那它们之间的长和高有怎样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说给大家听!等等. 通过围绕构建的主导问题,以学生对话为课堂对话的主体,以四人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深入问题的根本.
学生通过亲历此过程,不仅能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会有初步体验,会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一次有效的积累,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及时评价,激发兴趣
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评价,需要教师的鼓励,正面的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评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了解自身近阶段的数学掌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多、比少
(1)组织学生观察主题图:小兔在搬砖,小猪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猪、木头的数量:3只小猪、4根木头.
(2)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摆出3只小猪,再指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4根木头,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出: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所以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3)组织、指导学生在小组说一说: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所以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与教学“同样多”结构相同,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及时给予评价,还应面向全体并及时训练.
(4)组织学生再次观察主题图,看看什么多,什么少,然后指导学生用图片一一对应摆出来,先在小组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总结评价. 教师同时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对能够用“一一对应”摆法的学生再次提出表扬.
(5)组织学生说说生活中比多、比少的例子. 在整堂课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所以更需要在教师不断的正面评价中得到肯定、得到鼓励,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尝试单教学方法不但能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加深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而且能使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感觉以往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运用尝试学习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比较浓了. 许多学生已由“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认识客观世界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进行了一年级的尝试教学后,笔者发现本班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