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及其实施策略探析

2014-02-13 12:38张楚一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素质教育

张楚一

摘 要 期望效应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本文分析了期望效应的形成前提和形成机制,从期望值、期望时限、期望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期望效应的应用策略,为其在素质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期望效应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09-02

“期望效应”是指教育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受教育者(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准确评估其个体知识接受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融入教育者自身的真实情感,以优良的品行、积极的鼓励不断地感染和暗示受教育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自觉性,明确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和目标,激发和促释个体潜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取得良好的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对期望效应进行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正确的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了解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期望效应的形成前提

尊师爱生是期望效应的形成前提。“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密切的师生关系和情感对教学具有动力作用。“尊师”是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和道德规范,是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期望效应的基本条件。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其乐学、好学、勤学和创造性地学,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现代教育理论将学生发展过程看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容易出现精神的高涨,形成内在的情感动力,有利于师生的课堂交流和知识传递。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比较注意把握和调节这种动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从“两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出发,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理解每一位学生,确立学生在现代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增强对教师的信赖和尊敬,进而服从并朝向教师期望的学习目标进步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也是播爱的过程,凝聚着对未来的一种寄托,学生成为展示教师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好载体。每一位热爱学生、崇尚事业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烈而执著的期望,只是期望值因材而异。对教育事业无动于衷,对学生漠然无视,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信心总是与教师的情感密切相关,亦即情感具有感染作用和迁移功能。学生喜爱一位教师,就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其心灵自然会发生教育者期待的变化,能够被较容易地激发和诱导。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和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痛苦的精神压力,双方会以消极态度相互排斥、抵触,感情受到压抑,学生听课“如坐针毯”,教师授课“度日如年”,又何来期望效应?因而,期望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期望,也才会获得期望的成功。

二、期望效应的形成机制

期望效应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制宜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受学习条件、能力、兴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其学习行为表现各有差异。但其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都有积极向上的正面,都有渴求知识、获取良好成绩的愿望,这为在素质教育中应用和发挥期望效应提高了良好的可行性保障。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待学生要公正无私,循循善诱,提出的期望要客观实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摆正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长远学习动机,在普遍摸底、重点访谈的基础上,一般地,可按学生的成绩大致分为“优、中、低”三个期望层次,提出不同的期望要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优等生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劲头足,自信心强,知识渴望程度较高,其期望值可高定一些。既要重视课本知识的深度挖掘,又要加强知识的广泛涉猎,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期望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到目的者,认真研究其内在潜力,继续提出新的期望,对未达期望目的者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症结,加强指导,调整期望目标,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方法,引导他们尽快达到目标。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自会理解和体察教师当初的期望之衷和良苦用心。

中等生学习波动起伏较大,随机性较强。教师应当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学习中的不足,既要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强项,树立自信心,增强赶超意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差距。可以根据期望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期望(长期和短期),期望一旦确定,就要经常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肯定其取得的进步,鼓励鞭策,导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检验期望效果,及时地调整期望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把“五分钟热度”化为长久的动力,不断地冲击新的期望值,期望效应得到持久的深入和强化。

低等生是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主要矛盾,过去在学生群体中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羞怯、懦弱、心理脆弱、自我暴弃等外部心理表现,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也并非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愿望,只是有的苦于方法不适,有的苦于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有的苦于心理或生理压力,诸多的原因使得他们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久而久之,原先的热情低落为惰情,对学习的期望演变为失望。其实,这些学生同样渴求理解、帮助、信任和温馨。教师应当主动坐下来,促膝谈心,排疑解惑,找出症结,持之以恒,适时当众给予明确的期望,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运用成功的期望来争取期望的成功,于无声处,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发展。

三、“期望效应”的应用技巧

期望效应中最核心的概念即是教师的期望。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教师用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使学生知觉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期望效应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与教学效果呈明显的正比相关。因而,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期望值高低要适中。过高会拔苗助长,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对学习形成过度的心理畏难障碍。过低则会浪费智力,造成学生思想上的麻痹和松懈,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在这方面,经验和责任是教师实施期望效应的保证。

其次,期望时限长短要合理。期望实现期限太长,容易使学生缺乏紧迫感和成就感,造成心理疲惫,索然无味。而立杆见影的期望又常常会使人感到仓促窘迫,心理压力较大,期望时限对期望效应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三,期望方法择取要灵活。期望的提出和落实可以有许多形式,从期望方式上,可以采用语言、文字或诸如面部表情、举手投足等体态语言;从期望层次上,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类比与自比;从期望实施上,可以有个别谈心或集体鼓励;从期望对象上,可以分为班级集体和学生个人;从期望目标上,可以有短期和长期多种形式。相得益彰的期望方法和期望策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期望效应。

总之,期望效应的提出和有效应用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相信期望效应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充分重视,得到更大的发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筱玫. 期望效应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2009,(26):298-299.

[2] 范丽恒. 教师差别行为在教师期望效应中的调节作用[J]. 心理研究,2010,(6):88-92.

[3] 李玉华. 与学困生交往中期望效应实施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3,(9):92.

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210476087)。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