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松
摘 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广大城乡各级学校,尤其是在初级中学,推广和实施的并不顺利。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初中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农村初中仍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就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初中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07-02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政策的提出,显示出我国的教育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着就忽略了对学习成绩的重视。我国目前农村的教育思维还是比较古板的,没有新的教育思想进入,急需改革。
一、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分数成了唯一评价标准
很多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每逢期末考试后,不少家长只先关注自己孩子的具体分数,再打听其他学生的成绩,其他一概不问。与此同时,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没作业,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去支配,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是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的。他们迫切希望能多一些实践类的课程,能有机会深入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他们对深入教师和家长心中的“高分学生才是好学生”的理念表示不满。
2.对新课程理解不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新旧课程在课程本质、结构、功能、内容、学习方式与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适当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删改,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课程意识。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还要对新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3.农村初中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初中教育投入过低,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农村初中开展素质教育的资源受到限制。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一定要保证图书、多媒体、实验室、体育、乐器等基本的教学用具供给。在许多农村初中,图书室收藏的书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大都陈旧过时,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科技报刊几乎没有;很多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老师上课依旧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没有像样的操场,体育课无法正常开展;没有钢琴等乐器;物理、化学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也不充足。
4.教师授课“全能”化
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实施的突出问题还表现在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缺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音等方面综合发展,但农村大多数初中仍只有应试科目的师资配备,美术、音乐、科技活动、劳动技术等非应试科目的专业教师奇缺,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学校教师只能充当起“全能教师”的角色,以教一门学科为主,一般兼带教两三门所谓的“副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虽然近几年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相当多的教师因为教育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改革的要求。“安坐静听、鸦雀无声”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忽视学生情感、智力、能力、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以升学率为标准和尺度的大强度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们最倚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呆板、沉闷。而现代教育工作者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创新教育知识、个性化教学、探究性学习等等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很少有人了解和接触。
二、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只要能考上好学校、分数越高,素质就越高;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有的教师主观地认为素质教育只适用于城里的学生;有的学校部分老师甚至某些学校领导也认为在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升上重点高中。
2.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广大农村中学,许多人尤其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非知识教育,有人简单化为音体美课程的教育,有人认为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的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应试教育”加特长课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学,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没什么作用,只是一个简单的“指导者”。这些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解读都是有偏差的。素质教育是个全面的、系统的概念,要在农村初中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
3.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大地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教育仍然很落后和薄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有一定关系。教育的迟效性也使得不少地方党政领导更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是农村教育,即使一时对教育有所投入,也希望很快能见效益,凸显自己再任内的教育“政绩”,有利于自己的提升。在这种“政绩观”的影响下,“见效慢”的教育投入自然得不到地方领导的垂青。
三、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善学生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选拔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育体制。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情况改革学生选拔机制,改善学生的评价机制,多方位全面的考查学生。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当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个渐进的过程,各个学校已经处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学校的责任就是在轨道上找到自己的起点,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的修正学校前进的方向。实事求是地说,每个学校在升学率上都承受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尤其在农村,很多家长把上大学当成孩子的唯一出路,学校要在渐进的过程中结合情况,自己去寻找素质教育和“高升学率”的最佳契合点,在这一过程中,赢得社会和家长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会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2.转变思想,加大投入
要确保好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改善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是农村素质教育能否稳步发展的保证。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做事不要以对不对自己“有利”为标准。要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设施,加快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3.全面实施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对农村初中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配备各科教师
针对农村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全能型”教师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增加编制和预算,引进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劳动技能等所谓“副课”的专业教师,让教师们各司其职,发挥专业优势,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5.加大对农村初中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初中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村初中教师从生存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型的根本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机构。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支持教育学院、高校教师培训机构等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该重视教师培训的质量。如对参加教师培训的农村初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再次,还应该建立政府、学校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应承担的项目或比例,运用行政化和制度化相结合的手段确保农村教师培训所需的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温健.农村素质教育缺失的困惑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2]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24.
[3]覃章成.农村素质教育缺失的困惑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1.
(责任编辑 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