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究氛围;问题设 计;探究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6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 开放课堂教学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敢于和教师、同学争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比赛计算59×61和1001×999,结果教师给出答案的速度远远超过学生。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运用了平方差公式。接下来引出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后面的探究活动水到渠成。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所以,问题的提出一定要能引起全体学生主动思考、研究交流。教师要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合作点、创新点,要找学生最喜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点来切入。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中,在设计问题时可先问: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对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进行辨析、区别。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接着再问:观察后你发现中位线与三角形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如何?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再问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判断、推理、论证等认知活动,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探究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好坏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他们逐渐提升自学能力。其次,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听讲,同时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主动地思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四、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诸如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善于捕捉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以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应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还要注意问题设计情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互动和谐化、教学效果多维化,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步完善。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