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为孩子学习数学知识“导航”

2014-02-12 07:44廖巧銮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情境导航

廖巧銮

摘 要: 教学情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创设“有效”的情境,能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数学学习活动 有效情境 现实情境 认知冲突情境 动手操作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几乎所有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因为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现实的情境——“导引”兴趣

陶行知说:“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而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如《求平均数》在引出“平均数概念”这个环节,教材呈现的是: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準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因此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因此很难对应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呈现的这些“信息”虽然源于生活,但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积极营造再现生活情景,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将静态情境动态化,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是很有意义的。我充分利用“拍球比赛”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课开始几分钟现场组织四人一组拍球公平比赛。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自然想到判定冠军根据“总数”。然后创设情境:其中一组又加入一人拍球,再根据总数判定冠军。有学生抗议:“不能用总数,因为两组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那两组人数不同,怎样判定冠军才公平?”学生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讨论,就会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求平均数”判定冠军比较合理。这样从“真实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原形入手,自己经历筛选、提取有用的必要的信息,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再转化成数学关系式,运用所学知识求得结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

二、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引领”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得到主动发展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制造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出示学具圆纸片,设疑:有办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用“滚动”,有的用“绕绳”,有的用“剪”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教师给予肯定后,归纳他们用的方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的测量法。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这时老师再次设疑: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观察旋转成的“虚圆”,这个“虚圆”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思维产生冲突,使学生陷入思考之中,从而启示学生,用滚动、绕绳等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乘势追问: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的周长简捷有效的方法呢?一石激起三层浪,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经过一系列的猜想、观察和测量实验,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验证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并感受公式计算的普遍性、简洁性。教师用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学生在一次次形成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和方法,兴趣盎然。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创造的信心,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安排他们进行两个操作,第一个操作: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的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3个长方形,每次摆都在表格里填写长方形的长、宽、所用正方形个数及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摆图形和填表记录,学生初步体会到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间接感受长、宽数量与面积的联系。再引导小组交流比较、讨论,不难发现:(1)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用的小正方形总个数相等;(2)长乘宽的积与小正方形总个数相等。第二个操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教材的图示启发学生只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摆一排正方形,计算一共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然后归纳公式。这两个操作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促进了学生之间认识互补;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从而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导向”有意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一般情况下,他们注意力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缺乏新鲜感和强烈的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慢慢地分散,会情不自禁地动一动,玩一玩,乐一乐。多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几何图形的教学。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临近课尾,学生已然疲惫。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的对称图形并配以舒缓的音乐:故宫、北京天安门、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塔、罗马大教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既让学生充分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认识到在建筑物中蕴含的对称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数学课中既渗透了美学教育,又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美不胜收的效果。又如教学《平移与旋转》,创设了以下一系列学习情境与操作活动:物体运动录像(视频),感受并区分平移与旋转;课件演示金鱼等物体的平移,感知平移的特征,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等活动;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按要求平移图形等练习;综合实践活动:聪明的设计家;还有新闻联播片段:上海音乐厅顺利平移66.4米的真实记录,等等。课后教师还让学生继续收集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生活知识,写进数学日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境,另学生的学习有新鲜感,视觉不断受到强烈的刺激,有意注意能长久保持,能够把抽象、难懂、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教学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此外,还可以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形成完整的课堂情境,也可以根据教材主题图创设交流合作、游戏、讲故事等情境教学,但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挑战的,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数学化,讲求数学思维的含量,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真正使情境创设有价值、有实效。

猜你喜欢
有效情境导航
基于快速检索功能于GPS地图导航的运用
为现代农业“导航”
基于激光导航路径识别的电力巡检智能机器人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创设有效情境, 构建探究型课堂
如何有效创设数学课教学情境
智能手机菜谱软件的设计
构建全新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