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如何与基础教育相衔接
——以大学语文课为例

2014-02-12 17:48刘冬蕊楚爱华
关键词:学术文学课堂教学

刘冬蕊,楚爱华

新课标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由传统的“经验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重地,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课堂应主动与新课标对接,从课堂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将来他们走向中小学胜任新时代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打好基础。

一、开拓学生的学术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1]这是一位学者对我国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感的形象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课堂开头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由抑制变为活跃,如若千篇一律,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都很重视课堂导入,高校课堂虽然面对的是自控能力较强的成年人,但也要重视上课前几分钟的精彩亮相,并且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学术期待。

(一) 设计精彩的开场白

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幅生动的网络画面,抑或是导引预讲内容的精彩语段,或引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悬念等,只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都是一堂好课的开端。时至今日,教育界在课堂导入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有:事例导入式、问题导入式、直奔主题式、偶发事件导入式、情境影像导入式等[2],都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课,可以配合静雅的画面播放诗歌朗诵。充满意境的画面,抒情强烈的音乐,优美雅致的诗篇,直接将学生带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古典意境之中,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视听盛宴。

(二)将艰涩古奥的语言适当替换成活泼新鲜的白话

古代文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多半在于它的语言让人费解。而俗化的语言,不仅使高深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也会在时空和心理上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增加亲和力。比如把李逵称作“社会愤青”,把薛宝钗称为“大观园里的岳不群”等,不仅幽默形象,而且生动诙谐。网络语言也可以使用,既活跃气氛,又和当下流行语言挂钩。比如讲到西门庆独特的家庭结构时,以“拼爹”等网络流行语导入,说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自己不努力不争气,“拼爹”流行,但在古代小说中有一个在商场、情场、官场各方面都得意的“高富帅”,却出自一个无根的家庭——父母早亡,无儿无女(唯一的女儿上吊自杀,唯一的儿子出家)。进而提出:作者为他构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用意何在?从当今反响较大、与同学们周遭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现象出发,以疑问导入课堂,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和思考。

二、开拓学生的学术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让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成为善提问题、提好问题的高手?这需要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应从大学课堂开始。

(一) 教师设疑引导

教师要不断地安排质疑时机,以持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不断地深刻思考。比如讲《红楼梦》一文时,提问贾府作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世家,为什么子嗣越来越弱?再联系明清时期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等几部家族小说,提问这是贾府的特有现象还是明清时期大家族的发展共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共性?反映了明清文人的什么心态?这与明清文学思潮和文学精神有哪些联系?同学们还有哪些发现?循序渐进的追问像走迷宫一样,让同学们兴趣盎然,在文学探险、思维创造的乐趣中深刻体悟明清文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心灵沧桑。

(二)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勇于质疑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形象,传统的看法认为她是个泼妇、变态狂。同学们从女权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文本,就会识破男权文化对女性的隐秘压制,认为薛素姐一切不可思议的行为都是出于女性被迫的自卫本能,是一种“健康的自私”,从而得出与教科书截然相反的结论。再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焚香弹琴演“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一节,传统观点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有人认为罗贯中移花接木将文聘之事按在诸葛亮头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智慧神算的性格;有人认为此情节不可信,认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可能退兵。其实,如果深入了解古琴听音知事、声情联想的音乐心理机制,就会明白,“单单的‘空城计’有可能无法迷惑司马懿,而真正使之眩惑、使他败走的恰是琴乐。”[3]有理有据,视角无疑是新颖而独到的。

(三)调整课堂结构,将问题意识向课下延伸

课堂教学改革至今,教学范式逐渐经历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再到“素养养成”的成功转型。以问题贯穿课堂的教学正是以这种改革目标为信念,将高校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要求课堂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一堂课的问题准备”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学习自觉地延伸到课下。毕竟,“大学里的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三、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舞台,在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方面应承担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打破学科壁垒,对文学现象追本溯源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大纲的影响,高校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多生硬死板,对文学史的讲解流于浮光掠影,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教师必须抓大放小,让学生借助相关的材料课下自己去解决不太重要的内容,而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在课上带动大家精讲、细讲。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界越来越重视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时情境的作用,注重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作用过程的情境学习理论。”[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收、渗透、融汇其他学科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比如讲解《红楼梦》,就要提到叔本华及他的悲剧理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新旧红学之争以及张爱玲对《红楼梦》神韵的继承和发扬等,由点及面,追本溯源,通过一部文学经典,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学术景观。

(二)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

一个真正有创新的研究者,不仅要有前沿意识,更要有扎实的学术积累。文学研究应该学会三种积累:积累语言、积累观点、积累文本资料。语言包括很多方面,精彩的词汇、深刻的学术论述、充满灵性的心灵鸡汤等。观点主要指对一种文学现象、文学形象、文学思潮等不同的学术见解,只有充分了解学术界对这一复杂形象的解读现状,才能高于别人的观点提出更深刻、更令人信服的观点。文本资料的积累也很重要。学术论文重视有理有据,不能空穴来风,否则没有说服力。

(三)运用新的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已然的存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想走出研究困境,就要想办法把它由不可再生资源变为可再生资源。当然,这不可能是古代文学自身的再生,而是在研究者观照下意义的再生。[5](P1)这需要中国文学批评要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的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如叙事学、符号学、伦理学、精神分析学、人类社会学、生态美学等去重新观照和解读,从而获得新的诠释空间和意义。比如用叙事学中的隐喻理论去审视《金瓶梅》中的房屋建筑,就会发现西门家的房屋建筑不仅为小说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还提供了明中后期暴富的商人家庭在婚姻形态、开放程度等方面与传统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文化信息。观照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四)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训练

“教育应充分发掘和调动人作为生命个体应有的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多元智慧潜能,这一点正是教育生态的最终追求。”[6]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课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最新的学术信息,还要配合所讲内容给学生开列相关的学术书目,指导他们课下阅读,丰富学术积累。也可以配合教学另外开设一些中国文学的专题研究,对某些文学现象深挖细究;除了课堂上的讨论之外,还要经常布置作业或鼓励学生结合所讲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进行相关的论文写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牢固和持久。

《孟子·离娄下》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中国文学课堂教学的一切改革和探索,目的就是让师范生在毕业踏上教学岗位后,在科研和教学中掌握“道”,以达到“自得”、“居安”、“资深”进而“左右逢其原”的境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2] 姜新峰.课堂教学开场白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1(3).

[3] 楚爱华.古琴声何以能够退敌——以叙事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文学与文化,2012(1).

[4] 刘小宝,刘仲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J].浙江大学学报,2012(6).

[5] 楚爱华.女性视野下的明清小说[M].济南:齐鲁书社,2009.

[6] 李学书. 生态课堂建构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3).

猜你喜欢
学术文学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文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