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选修课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性研究

2014-02-12 17:48孔志杰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设置

孔志杰,蔡 伟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建国以来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课程教学变革。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切实执行者。其作用与影响将直接决定着这次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因而,怎样将教育专家的教学设想内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主张以及教学能力,成为当下教师培训急需解决的实践难题。可是,教师职业由于其工作的繁琐性,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使得在岗培训成为教师们的“不可承受之重”,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于是一些专家便把目光投向职前的教师教育上,希冀通过先进的师范生课程设计,培养一支具有新课程理念的师资队伍。

鉴于专业学习中实践学时的有限性,以往的实践必修课不能为教师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而选修课又没有在改革的浪潮中形成自身的变革,仍然停留在以往的设置模式上,也不能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这两者提供自身的教学价值与中介桥梁作用。

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把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放到选修课上,其教学价值有三:一是保证教学形式与教学时间的实际落实;二是保证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衔接;三是保证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实效统一。为了使教师教育的选修课设置更有针对性,有必要对当下师范院校选修课现状进行梳理,针对现状,给出我们的建议。

一、师范院校选修课问题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科目,一类是选修科目。必修科中公共科目一般都是听课人数多、课时安排多,占用了师范生们大半的时间,以致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却相对有限,这样的教师教育势必不能为师范生提供广阔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平台。因而,科学设计选修课的内容,优化选修课的结构,建立科学化的选修课体系,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新的着力点。[1]科学合理地利用选修课,一方面增加了实践性教育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选修课的自主性也符合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化趋向,可以激发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纵观当前的选修课一般以大班的形式开展,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也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缺少学生的互动参与,这样的选修课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扎实性

从理论上来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新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前,不仅要使他们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点,以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素养提高为目标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切实带领师范生走入基础教育的真实课堂,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设想中。当前师范院校增设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微格教学活动,或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教育见习及实习的实践课程,希望完成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无疑,这种走进课堂深入实践的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实践课程多集中在大学教育的最后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毕业生还要面临着学位论文的撰写、毕业工作的落实等同样重要的问题,因而,致使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效果在这两座大山面前大打折扣。即使学生愿意认认真真地面对这些实践课程,可这最多两三个月的短期培训是否能够成为准教师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充分准备值得商榷。这种教育实践更像是一种提高学生找工作效率的“快餐”,只注重囫囵吞枣解决眼前的工作问题,却没有真正的教学营养可言。两三个月的粗略培训培养出来的准教师与实际教学岗位的对接因此呈现出相当大的漏洞。

(二)缺乏操作性

目前,各类大学都普遍存在注重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的现象,师范院校也不例外。殊不知师范院校面对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大学不同,所有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皆是有着鲜活思想永不雷同的生命个体,机械呆板的理论教学很明显不能适应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要求。这种偏向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或者不够重视培养生命个体相关的实践知识,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教育学科的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科科目种类固定,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要求。例如每个师范大学都开设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学等几门教育学科,却没有如何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渠道,只能是在有限的学时中穿插相关教育学科知识,以期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发挥主动性,进而掌握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但这只是教育预期,真正在实际中又有多少教学和学习能保证执行到位呢?这正是当下教师教育中教育学科存在的弊端,不能给予师范生更多的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知识,同时也没有更多的渠道对师范生提供教育学科方面的学习指导。

(三)缺乏时代性

师范院校或者综合大学设定一些教育学科的选修课,这类课程往往需要有一个假定的教育对象或者群体。目前,针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选修课,主要倾向于公共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非常宽泛的教学观念,其假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单一,而且课程设置的目标更多地还停留于过去某一时代的学生特点上,缺乏鲜明的时代烙印。

其实,选修课正是因为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提倡大学生个性化才开始为大学教育所重视的,并成为满足学生自身学习需要的有效途径,其自身就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代言人,并在一定时期成为主修学科外强有力的学科支持。但在目前的师范院校中,教师教育的选修课设置却不能体现出本应具有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生的智商情商也随之提高。每一代人的爱好需求、行为特征、处事方式、心理思路都呈现相当大的差别。目前的中小学生普遍是在2000年之后出生的,假如还以20世纪的学生作为我们假想中的教学对象而不去真正深入到当今中小学生群体的话,那么,任何教学目标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四)缺乏发展性

针对当下教师教育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兼顾教师教育途径多样化的现状,被奉为培养学生个性兴趣课程的选修课,本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固定化缺陷,但由于选修课忽略时代性与事物的发展性,进而产生选修课在学科、教学方面的设置上依然保持过往的教学价值诉求,没有在时代的转变中彰显自身的时代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教育学科内容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学科知识上,不能体现当前教育教学新的信息内容;教育学科门类的设置单一、固定,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教育学科分支的丰富多样性。

可见,选修课教学应该转变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注重实践知识的小班化教学。这样以选修课为平台的教师教育课程不仅可以系统地增加教育学科实践类知识的教学时间,还符合学生基于自身不同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趋向,有效地激发师范生为未来教学工作做好实践准备的内在驱动力。

如上所述,当下师范院校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培养现代教师的时代需求,也不能完成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对接。

二、选修课程对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新教师思想的要求

当下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次深入的教育改革,而本次课程改革从内容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性辅助地位。这个教学理念的转变已经为教师所接受,目前,即使某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无意识的阻抗,但基本已经达成教学认识上的一致。[2]与之相比,师范生对这一教学理念的领悟还只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切身的实践认识。因而,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提出的第一需求,应该是把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改革转化为师范生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主观认识,以促成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前思想认识的转变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石部分,必然将更多的教学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这个教学目标上,这就势必限制了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对国际国内教学改革信息的及时关注与接收。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在信息接收的渠道上却极为广泛,师范生可通过优秀课堂、导师讲座、会议交流学习等各种信息互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搜集,将最新的教育信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自我选择与组合,形成基于新理论的前沿教育观念,为自身教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这个需求保证了师范生入职前处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既丰厚了他们教育信息的有效积淀,同时,也培养了师范生形成教育信息搜索和自我发展创造的能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教师能力的要求

如果说上述的两个需求,一个是将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信息传达成为师范生的教育共识,后一个就是期望师范生能在职业准备中形成一种信息搜集整合的能力,为基础教育的继续前进提供基层的动力源泉。那么,这两个需求的目标都旨在转变和提高入职前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与储备。但我们再对这两种需求认真审视,会发现缺乏对师范生自身基础教学能力的关注,遗漏掉基础教育对师范生最基本的教学能力的要求。这个要求恰恰也是上述两个需求有效实现的前提保证,入职前充分的教学能力的准备能够促使师范生在入职前积极主动地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而明确自身在大学期间需要提前掌握教育改革的情况,同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独特的教育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追问“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课程内容以及学科目标的教学实现同样需要新教师反省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否在将来的教师岗位中承担起教学职责?”既然选修课自身需要具备时代性、发展性,那么,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师范生,也需要具有自省意识:明白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否适应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否已经具备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对师范生职前准备的要求,归根结底是教师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用人需求。可见,只有从师范生的大学课程设置上找到应对之策,才能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提供对接的教学人才储备。笔者期望改革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在大学选修课这个旨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设置上应有所突破,以兼顾学生学习兴趣与教育实践这两个教学内容,充分挖掘选修课的应然价值。

三、师范院校选修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选修课课程的申报与审核

教育学科的选修课开设需要师范院校的支持,尤其鼓励有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和深厚教学经验的教师申报,并结合教师教育课程专家的评估方案,选出适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选修课设置方案。选修课的开设还应从是否体现出时代性、发展性、针对性与实践性四个特点做出价值衡量。课程的设置应与师范生的兴趣相契合,切不能将选修课的本质属性即兴趣取向忽略,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因而,在课程申报之初,课程审核人员需要兼顾课改需要以及学生兴趣,不能仅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来考量,还要考虑到课程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否则,就容易发生闭门造车,理论性过强而不符合基层教育需要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3]同时还要能够保证实践性选修课的固定比例。出于以上考虑,选修课申报的审核人员至少要由大学教师和基层一线教师两方组成,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兼顾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二)选修课设置要契合学段需求

教师教育选修课的设置还具有阶段性需求的特点。如果对四年教师教育做个阶段性划分,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一是刚接触教师教育学科基础知识的初始认知阶段;大二、大三是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形成的雏型阶段,做到对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实践的逐渐尝试;大四是理论与实践逐渐系统化的阶段,要求师范生在入职前要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准备,这个阶段是师范生在入职前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

根据不同学习阶段需求特点,选修课在课程设计上应具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设计也符合学科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自然规律,做到教学的循序渐进,避免以往只有在大四时对教学能力与教学知识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发生。

(三)选修课设置要保证学科学习的连续性

选修课的设置需要考虑到学科间的系统联系,同时也应该对选修课做好介绍,介绍每门选修课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教育学科,便于师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知识需求选择特定学科,突出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后续相关学科的推荐,推荐的学科应是与当前的选修学科具有内在的关联,可以组成一个知识系统单元,进而形成师范生个体差异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的选择虽然是学生自主做出决定,但要考虑到学生对教育学科知识的了解还不具有清楚的认知这一情况,不能保证连续选修学科具有系统性。因而可以考虑学科整体捆绑,将具有系统关联的学科作为一个单元供师范生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单元学科间具有的循序关联性,依次在不同学期的选修课上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师范生的选修课不再是盲目的无关联的选择,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选修课的实施与评价策略

以往的教育理论中,教学浮于表层,教育实习又无法紧密联系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际,所以对未来师资的培养实际上最多也只是起着一种隔靴抓痒的作用。[5]想让选修课在课程设计中做到切入教学实际,就必需将现实中的教学情景真实地还原与再现。在再现的场景中,师范生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教学理论与现实课堂的差距,明确教学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后,师范生才会自觉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知识,针对自身的问题与差距,设计相关教学,其实这个设计提高的过程才是师范生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收获。教学理论与实践共进的过程,是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设计是否达到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差异融合,也就是选修课中师生探讨的教学差距是否在自身的教学设计中得以融合。可见,选修课不仅仅需要提供基础教育的现状,更需要师生在教与学中打破以往教师灌输、学生听记的教学局面,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基础教育场景中观察到的教育问题,并在彼此的教育理论设想中进行反复的审视,从而培养师范生根据自身的教育理论设想,设计相关教学方案去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实现这个教育设想的关键就在于怎样体现选修课在教师教育学科教学上的现实价值,即怎样在实际中操作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在中小学课堂观察基础教育现实场景,也可以是课堂实录的再现。在共同探讨后明确问题所在,并相互阐述各自针对问题的教学设想,然后再在一周内开设两课时的微格教学课程,让学生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出5~10分钟的微型课,用摄像机录制其教学的全过程,课后让学生自己对比着专家教师同样内容的教学录像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修改教学设计,再讲授练习,反复操练。[5]这个过程保证了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真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师范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到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再创造,然后形成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上述选修课的形式,只是设想中的一种,相信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现状展开其他的变形组合。但最基本的路线设想应该是“课堂观察实践作保证,相互观摩学习为指引,自身理论实践当基础,教学组织创新是动力,科学评价反思促提升。”

这个路线设想其实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求选修课做到实践与理论并进,不能再像过去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忽视实践与理论的共同磨合与促进。实践证明,只有经历了磨合与促进的艰辛过程,才能从实践中成长出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与素养的复合体的合格师范生。

总之,教师教育若能合理地、科学地利用选修课,不仅可以保证教师教育在学科教学上的提高,而且还能兼顾师范生的兴趣培养与职业规划——在系统性选修课学习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学科优势,形成个体差异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因此,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现实对接的关键就在于师范生选修课的重新设置,加强选修课的利用程度,会有助于师范生做好充分的职前准备,进而转化为优秀的教师资源,形成基础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爱之,罗云.我国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5).

[2] 陈作伯,海存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2).

[3] 鲁钊阳.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2(6).

[4] 杨云萍.语文选修课程分类分层设计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5] “教育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课题组.三加一教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学科课程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2002(4).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设置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