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团结
温家宝曾经提出“教育家办学”主要指教育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办教育要尊重人才,要尊重教育规律,要坚持科学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奠基工程,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呢?笔者认为,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和研究能力,立足于本土教育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才是基础教育最需要的教育家。这些懂教育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们的视野决定着所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决定着这所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的规模、层次和可持续性程度。教育家办学也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力量,薄弱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只有以教育家的办学视野,走自主创新、特色建设的发展路子,逐渐形成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维与经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植与积淀等内涵式层面的要素都充分凸显时,才能使教育均衡由注重外在物质基础的改善向培养教育内在要素等方面转化,使培养的学生由注重升学率、分数等粗放均衡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潜力发掘等内涵式要素均衡转化。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相互依赖,加速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享。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人才的交流更加频繁,教育培养人的触角也从国家民族延伸到整个人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的战略目标。所以,中小学校长应该积极面对这种形势,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吸引国内外专家和优秀教师来我国中小学校进行教育交流;招收国外学生,把学校办到国外或者联合办学;加强校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从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和格局来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一个战略选择,努力培养适合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深入研究中小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已经变化发展了的时代背景,这也是未来中小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的技术革命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视野要求基础教育必须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教育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教育手段必须更加先进和超前,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价值观等教育要素都必须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来改造、充实和提高。没有现代性特征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是人类生存经验的一种积淀,人类的发展史首先是一部教育史,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成败和教育的发展轨迹,教育正是在传承中不断变革与发展,积淀经验,汲取教训,引导社会走向高度文明的发展状态。中小学校长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也就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习借鉴,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也就无法正确判断办学定位,无法传承人类文化的精华,无法挖掘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无法丰富教育资源,无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受社会上一些奢华、腐朽风气的影响,现在的教育功利主义色彩很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把升学作为根本,而严重地忽视了孩子自然成长、自我感受、心理体验、个性发展、兴趣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办学要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减少或杜绝功利性价值取向,崇尚自然,避免拔苗助长。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打造文化内涵为基础,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保障。我们知道,在高考背景下,现今中学生面临着许多竞争与压力,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很强烈的困惑、无奈和挣扎。他们需要有坚强的承载力和驱动力,因此,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应该塑造学生的灵魂,打造道德高地,通过思想启迪和精神引导为学生解决人生困惑并寻求信仰的支撑,帮助他们搞好人生规划。把锻造他们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当作重中之重,促进知识、思维、创造、能力之间的辩证统一,提升文化修养,促进身心和谐。教育家办学的人文视野应该考虑人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灵魂自由成长,具有个性、活力和创造力、有情有义的新一代青年,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合作和协作精神的社会公民。作为有责任的教育家,中小学校长们就应当具有人文情怀,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种活动平台,构建一种良师益友的人际关系和生命情怀。把历史文化教育、学校传统教育和人的自我发展结合起来,以充满感情的人文视野,构建和谐的生态校园。
任何理论和思想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实践的视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决不是被现实的各种压力所压倒,不被现实的各种因素所裹挟,而是积极地、脚踏实地去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现实的复杂性,既是办教育的压力,也是发展的机遇。好的教育理念只有深入践行,才能逐步实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好的经验不一定能通用,在别的地区或学校,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一定在自己的学校就能行得通,这就要实践、探索、总结和提高,不断地凝炼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理论和规律。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和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DNA。[1]笔者认为学校核心发展力具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一所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个人魅力、治校能力和治学方略等等,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现在和未来。作为教育家办学的中小学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立足传统,贯通中西,勤于理性探索,全面把握教育规律,善于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具有个性特征的、系统的教育理念或者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没有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就失去了灵魂。作为教育家校长必须是一个襟怀坦荡、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勇于实践正确教育理念的人,是一个宽容大度、具有包容性和亲和力的人。
教育家校长必须要有超强的治校能力和科学的治校方略,善于调动学校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治校和教学具有特色经验,能够胸怀大局,放眼世界,透过繁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科学地制定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古往今来,很多名校都是由于领导的远见卓识,才能够抓住历史机遇,成就教育伟业的。
教育家校长必须在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尤其是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有出色的业绩,才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公认。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或灵魂,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不是别的,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教育特色的内核,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例如我校早在2003年就提出并确立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即教育是建立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是依靠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为支撑点和内在驱动,而非不顾学生的个性特质和兴趣爱好,一味地强迫学生接收,掠夺或消耗学生的精力、兴趣。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为未来做准备的。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和幸福做准备。
在学校的核心发展力中,教师是最终决定性因素。要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推进教师向学者型和专家型发展,学校就必须建立教师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尤其要建立校内的培养机制,外引内修。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是比校园物质景观、教育教学设施等更为宝贵的一种资源,教师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近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教师身上。当学校把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到极高水平的时候,自然能够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也才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真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比较优势、凸显发展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体现学校的办学内质,是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对于学校的领导者而言,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驾驭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所以,作为一校之长,应自觉增强学校文化意识,注重学校文化的积淀,站在文化与人生的高度进行学校文化建设。[3]一所学校的精髓和支柱就在于学校文化及其深刻的内涵,学校资源的统整和理念的挖掘应立足于深厚的学校文化积淀。
一般来说,学校精神的内核只有通过个性化校园建设才能得到深化与升华,才能体现现代色彩,并且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这种精神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一种追求卓越的潜意识后,这所学校就能在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始终具备优秀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品格,勇立潮头,引领示范,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品位,使学校的发展始终处在动态开放的良好态势上。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过程是教育作为生命过程,是一个由控制转向解放的过程,是由整齐划一模式转向培育自由精神状态的过程,是教育规律由确定性转向生成性的过程。[4]
教育家的办学视野与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耦合,表现在两者对教育的本质有共同的看法。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教育公平,即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获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教育方式,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主发展。教育家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是新的历史时代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其思想精神和实质意义就在于重拾教书育人的本质,回归基础教育的人本属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差异,共享知识与人生。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创造性、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中小学校长只有在教育家办学视野下,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培育校本文化,加强特色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积淀和形成学校核心发展力,才能推动学校全方位、特色化发展,消除差距,追求超越,达到高位均衡发展的态势。在传统的办学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传话筒,缺乏自主权,很多想法和做法都需要行政审批,不能自主决策,这就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格局,这也是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因素。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经过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办学过程基本上是预设的。但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系,学习中的人是发展的,教学过程是非线性的,可能性、选择性、随机性和偶然性随时存在,所有这些用传统的还原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已经显得无助。因此,这就要求中小学校长要有教育家办学视野,自主创新,以推动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由此,弱势学校更应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品位,不断积淀优质要素,传承历史、凝聚智慧、创建特色、提高质量,依靠学校系统变革的内力,以优化教育过程为主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软实力的均衡发展,由政府主导推动向自主努力探索过渡,把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做法和观念等要素以制度的形式定格下来,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行为,注重养成教育,实现内涵式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家办学视野下学校核心发展力的生成就是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平等对话,达到理解共情,从而共享发展机遇,共用有限资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生成每个学校个性品格和发展力量。每所学校都需要以教育家办学视野,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发展能力并形成有效发展机制,以立足自我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质量效益为目的,逐步生成核心发展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 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 中国教育报,2006-12-09.
[2] 吴宗权.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1(7).
[3] 郑若兴. 特色学校建设要抓到“点”上[J]. 天津教育,2011(6).
[4] 汪小刚. 从规训教育到生命教育[J]. 武警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