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提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观念较为落后、内容和方法较为陈旧。教育作为人类自我改造的一种活动,是“以人为特定的对象,是人所特有的促进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的手段”,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创新主体协同建构的实践活动”,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主体性”[1],教学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2](P38)然而一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功能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没有充分重视家长推动孩子进步的主体性质,教师、学生、家长彼此之间“主体协同”联动建构严重缺失,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都有待改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效益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探寻适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建构并实践“主体协同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主体协同教学来自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等领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基本特性,教育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发展人的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人本主义心理学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赋予了教学美好的期待与梦想。系统论之协同理论是“主体协同教学”重要理论基础,认为系统联系是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同的结果,其要素的“竞争”、“协同”及其转化是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协同导致有序,进而导致有组织现象的产生。[3](P91~95)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工作动机,群体目标结构会导致人际吸引,形成动态的、多样化的、现实的合作观。[4](P23~26)学习风格学说认为学生风格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且操纵学习的基本进程,对学习过程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和强烈。[5]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认为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获取者和主动建构者。主体协同教学根植于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新课改的教育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主体协同、目标认同、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协调互补、自主构建和思维开放等原则,全力打造时效课堂。
教学是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相互作用的整体,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竞争与互补会产生协同联动效应,使教学系统从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联动作用,从而使对学生的整体教育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6]主体协同教学中的“主体”是指与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个体,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主体协同教学中的“协同”主要包括家校协同、家家协同、校内协同三大部分,家校协同主要是指家长与教师的协同,家家协同主要是指家长与家长的协同,校内协同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师的协同、学生与学生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等。主体协同教学将教学视为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而“人”是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教师、家长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彼此处于和谐有序的“协同”状态去实现某一目标、解决某一问题。主体协同教学,坚持新课改“发展为本”的理念,以适合性教育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协同、全方位互动为机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学生的精神生命参与为内核和动力”[7],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科学性、普适性、主体性、专业性、整合性、协同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明显体现出目标调控原理、团队合作原理、系统整合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和有效反馈原理。
主体互补选择策略是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三位一体的互补育人功能。主体互补选择策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教师与教师的协同选择必须基于互补性,由2~3个教师组成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扬长补短、分工合作负责学科教学。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协同既要有互补性又要照顾到异质性,4~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由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是教师与家长的协同主要是基于学情与教情的交流与沟通,在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方面彼此认同并形成教育合力。主体协同教学,承认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注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功能,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协同,采用微信、微博、QQ群、联系卡、家长会等方式实现家校联合,并遴选家长代表对教师教学工作予以支持与协作。主体互补选择策略的根本目的是整合教师、学生与家长等主体教育力量,形成“主动配合、积极合作、支撑互补、形成合力”的局面[8],从而产生整体性的协同联动效应,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共同目的。
目标问题导向策略包括四层含义: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础,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过程。第二,将教学目标分解化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生发新的问题,既重视目标问题的设定又善于捕捉目标问题的生成。第三,强调整体目标问题与个体目标问题的并行,在教学整体推进的同时重视个别化教学,促使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第四,提高教学目标问题与学习目标问题的适合度,由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变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目的性竞争合作,也离不开家长与学生的基于亲情的默契与支持,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协商性共赢协同。主体协同教学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导向化、动态化、发展化和学生化,促使目标问题导向科学化,其基点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是教师的评估诊断能力,切入点是整合教学资源,关键点是师生协同的适合度,难点是家长的参与方式。
教学是教师基于学生问题的系统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路人;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协同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第一是确定目标问题。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制定目标是开展学习活动的起点与终点。第二是组建研究团队。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分类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问题解决团队,使各个团队成员之间有较好的互补关系,同时保持各个团队的实力相当。第三是制定解决方案。由团队主持人召开会议,明确本团队的任务、目标与要求,宣布规则制度,推行头脑风暴,围绕着既定目标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第四是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自主解决目标问题是主体协作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检验解决方案有效性的重要实践过程,更是学生运用以往经验来独立自主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只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和教练的功能。第五是分享研究成果。分享与合作是各个团队正常运转的关键,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分享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智慧生成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更是实现共赢的过程。第六是总结评估效果。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经验教训,评估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是经验反思的过程,也是客观认识自我的过程,实现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主体协同教学通过优化组合教与学的主体,围绕着“目标问题导向”实现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促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担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合作交替策略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构建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教师之间适宜的独立与合作关系,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各自的协同性和合作性,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其次,构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学生之间适合的独立与合作关系,组建研究团体和分享研究成果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协同,以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强化团队精神;而在自主解决问题阶段则倡导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再次,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协同,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但并不否定学校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合作。独立合作交替策略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力量的主体性作用,加强教育力量的协同性,保持各自教育力量的相对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实现主体协同教学“课堂是前线,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家长是后盾”的运作理念。
知识内化与建构是学生能力生成的决定性要素,而知识只能在拓展与实践中实现内化与建构。知识建构与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链接的过程,更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任何成功的教学法都会融合一些学生想法的讨论,而任何成功的教育课程都会确保完成时学生的概念有所改进。”[8]主体协同教学将自主解决问题和总结评估效果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意在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与内化。自主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按照解决方案朝着目标问题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总结评估效果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用作文的方式总结效果,将经验或教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成为语言的组织者和表达者,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二是运用量规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自评与他评,自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2](P56),他评是主体协同的一种方式,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与别人的差距,以便调整学习目标,整合学习资源,完善学习方式,促进自我发展。
主体协同教学十分重视措施自我改进策略,充分发挥各方教育力量,实现教育教学的聚合相应。措施自我改进是自我反思的结果,更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措施自我改进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二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改进措施,调整自我;三是家长根据子女的实践情况和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改善教育方式。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学习风格学说,人人都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而学习风格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并直接影响学习成效。措施自我改进策略意在挖掘学习潜力,改善学习过程,完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程序,促进知识建构与内化,在学习实践中及时调整自我。措施自我改进策略贯穿在主体协同教与学的始终,就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反馈、教学机智、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作业布置、教学基本功、教学特点和教学反思。就学生而言,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学习反馈、学习智慧、学习效果、学习手段、学习动机、学习基本功、学习品质和学习反思。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孩子一起成长。由此可见,主体协同教学伴随着教学实践与学习实践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不断完善、讲求效果,促进发展是主体协同教学的精髓。
主体协同教学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作为重要理论来源,首先承认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将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之一,肯定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发展成为主体的主体性潜能[2](P56),学生也不例外。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甚至还联合家长对学生形成包围圈,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家长甚至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博弈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其次,主体协同教学将家长视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将家长纳入教学实践之中,使之成为教学实践的促进者、监督者、推动者与评价者,打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情感资源和智力支持。再次,主体协同教学将教师视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使命,聚合家长、学生与教师的教育力量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总之,主体协同教学是一个以主体协同为基础、以信任合作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以目标达成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学习过程。
主体协同教学将教学视为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教学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以及家长等五大空间结构性要素和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与效果评价等进程要素构成的特殊体系,教学系统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首先,主体协同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学习风格学说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源,将教学视为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将教师视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状况整合并设计教学内容,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学习,适时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措施改进,优化教学组织结构,改善学习内容,以便实现教学目的。再次,主体协同教学充分运用协同学基本原理,十分重视教学系统诸要素之间及诸要素内部的协同、和谐和一致性。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健康理论提出了有利于提高系统活力、优化系统组织结构、提升系统恢复力、促进系统平衡力的主体协同教学过程设计策略,将主体协同教学过程分为确定目标问题、组建研究团队、制定解决方案、自主解决问题、分享研究成果和总结评估效果等6个环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主体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决定的行为趋向标准[9](P66),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价值观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之中,新课改的理念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价值观。主体协同教学以现代教育价值观为指导,并将现代教育价值观渗透并融合在教学实践之中。作为主体协同教学的主体,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坚持“课程为学生发展创设广阔空间”的课程观,坚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坚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教师观,坚持“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质量观,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坚持“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育评价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主体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7]主体协同教学的主体互补选择策略、目标问题导向策略、教学环节设计策略、独立合作交替策略、知识建构内化策略和措施自我改进策略等都符合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并将现代教育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转变教育转念,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主体协同教学厘清了教与学的主体,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责任”[11],探寻主体之间的协同方式,吸取中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整合教学资源,定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蓓春.教育:创新主体协同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导刊,2000(11).
[2] 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4] Johnson, D.W, Johnson, R. W, Houlubec.E. J. 1993.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5] 谭顶良.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1995(5).
[6] 王薇.学校主体协同评价解释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3(6).
[7] 欧阳仁宣.“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8] Carl Bereiter﹠Marlene Scardamalia[EB/OL].http://kb-pedagogies.cite.hku.hk/kb-theory.php?lang=tc,2014-08-19.
[9] 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0] 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11] 杨泉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责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