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山西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梅兰佳话》作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部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它一方面体现出才子佳人小说的特点,一方面也显示出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特征。
《梅兰佳话》存世最早刊本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成堂梓本,作者题“阿阁主人”,书前有署“道光己亥年菊月,古云赵小宋拜撰”的序。据序,阿阁主人为曹梧冈,籍贯不详,乃一饱学秀才,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该书作于道光十年(1830)间。《梅兰佳话》讲述了梅、兰两家交好,梅家公子雪香和兰家女儿猗猗受父母之命,订立婚盟,后兰家迁走,十余年不通音信,致使奸人作梗,破二人婚姻,虽经重重阻挠,但两家最终消除误会,重结秦晋之好。另外,故事还穿插了名妓桂月香与梅雪香的爱情纠葛,最终“一美双艳”,夫妻团圆。
《梅兰佳话》是一部才子佳人小说,但它不仅仅停留在才子与佳人因才情而两情相悦,后经历磨难与挫折,最终大团圆的故事表面,细读之,可从中发现小说深层闪烁的思想光芒。
小说主要围绕着梅、兰两家展开。主要的女性角色有兰家女兰猗猗、名妓桂蕊、猗猗婢女芷馨、桂蕊婢女菊婢、兰母池氏、梅母冷氏,较为突出的是桂蕊、芷馨及梅母冷氏。
桂蕊为销魂院名妓,她的身上集合了世间女子的所有优点。她精通诗文,知书达理,温柔娴静,美丽脱俗,文人雅士见之倾倒,“俗念转消”。[1]67她身陷囹圄,但坚贞不屈,把自己的品格与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相比兰猗猗,她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遇到雪香后,即一见倾心,后与雪香定情。她不贪图富贵,只求爱情。猗猗一切都听从父母之命,要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是委婉说出。桂蕊流落风尘,更加清醒,也更忠于自己的心灵。她在知道被鸨儿骗,卖于林氏商人之后,选择投水自尽,足见其性情之刚烈,对爱情之忠贞。她后来被山岚夫妇救起,收为义女。山岚夫妇欲为她找合适的人家,她大方道出自己与雪香的婚约,说明自己即使做妾,也誓嫁梅郎。她的身上,有着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也有追求爱情的决心。这不能不说是对于女性角色的一种提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才、貌,还有封建女性所缺乏的胆识与勇气。
另一个较出彩的女性角色是兰猗猗的婢女芷馨。
芷馨通文墨,虽诗才不及猗猗,但也很有才情。她出场时作者写道:“有婢芷馨丽而知书”。[1]11芷馨与猗猗时有诗酒唱和,后来与“秦生”(雪香化名)相见,也曾与他论诗,见解独到。在第二十二段中,她几次评价“秦生”诗法,都很切要。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婢女诗才如此,可见作者对于女性地位的推崇。
芷馨身上有一种自主精神。与兰猗猗的恪守礼法不同,她的心中所追求的是情,并且情胜于理。芷馨垂怜“秦生”,在一步步促成他与小姐猗猗的婚事中,她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以身相许。在“秦生”走后,她虽知此生可能再无瓜葛,却仍旧思念“秦生”,发誓将来一旦不能嫁于他,便削发为尼,了却残生。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猗猗。在第三十六段中,有这样的描写:“瘦翁既至罗浮亲访梅氏,猗猗一心专向梅郎,无复留意秦生。而芷馨则思念秦生,前情刻不能忘。”她此时并不知道“秦生”即雪香。在得知梅雪香没有另娶之后,便放弃了自己的感情,转向“从未谋面”的雪香。在她心里,礼的地位远远高于情感。之前与“秦生”的两情相悦,令她后悔不安,对“秦生”的情感也就立即斩断了。
梅雪香与桂蕊私订终身,与猗猗也是两相倾慕,但都是才子配佳人的路数,才情为主要的品评标准,而不是心灵的契合。但芷馨是个例外。她与雪香之间的交流比桂蕊或猗猗要多得多,且不仅限于诗词品评。她不拘泥于名法礼教,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可惜的是,最后才子与佳人走到了一起,芷馨的性格没有完成转变与升华。但这并不能掩盖她身上自由的光辉。她突破了封建礼教,表现了女性对于爱情执著的向往与追求。
另外,梅母冷氏也值得一提。
雪香的婚事,一直是在其父缺席的前提下完成的。梅癯翁远游成仙,于是,梅母冷氏就成了雪香婚姻的主要决定者。当其得知雪香旧眷一妓后,她并没有因为桂蕊的身份而提出反对,在征得猗猗同意后,“冷氏喜曰:似儿如此贤惠,古人《江有氾》之诗可以不作。”[1]500从“喜”这个字,我们即可看出她的态度。桂蕊再守身如玉,毕竟是妓女出身,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很低下,梅母并没有因此而鄙视或排斥她,而是用了一种柔和且宽容的姿态,将其接纳。梅母将桂蕊的品格作为了接受她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对于女性内涵的认可,以及对封建世俗固有观念的抗争。
《梅兰佳话》虽然是作者的游戏之作,但可从中窥见新旧观念的碰撞与人文主义的光芒。
梅雪香身上有着崇尚自然与自由的因子,他的行为与观念带有一些独立与个性化的特征。
在第十四段中,众人联诗之时,柳曲江问“诗当以哪一家为宗?”雪香答道:“何必拘拘以一家为宗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耳。”而后,松翠涛有论:“专主性情:有性情而后格律随之,辞藻附之,斯不致有肉无骨。”[1]172-173这些论断都认为,作诗当以性情为主,而不一味追求宗宋宗唐,不刻意呆板地去模仿,而是由自己真实的心性出发,追求自然而有性情的诗歌。从诗论可见雪香一行人的诗歌主张,也可窥见他们对于自我意识的阐发与自我价值的肯定。
另外,这种意识在雪香的行为中也可找到证据。他自幼深受儒学浸润,所受的是传统的士大夫式的教育,所以免不了有书生的迂腐与高傲习性。但他在面对桂蕊、猗猗、芷馨时便真实得多。他多次提到《西厢记》、《牡丹亭》,并且言语中有淫丽之词,多了一些活泼与狎昵的气息。猗猗父亲兰瘦翁赞许他的才学,他自谦“何才之有”;而当兰猗猗要考他时,他却一反常态,夸下海口,把自己的才华说得无所不能。这反映出了他真实的一面。
《梅兰佳话》如其他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是一种理想化的产物,它构架了一座空中楼阁。无论情节推进,还是矛盾冲突,都充满了浓浓的理想化意味。但是它与其他才子佳人小说有不同的地方。作者处理矛盾的手法很柔和,整部小说基本没有激烈的冲突。奸人作祟、皇上逼婚,在整本小说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并且都以一种极其容易的方式被化解了。
第三十七段:“试鸿博联缀巍科,念糟糠力辞相府。”此段中讲到雪香中状元后,宰相赏识他,欲将其女嫁之,但“雪香力辞”,态度非常强硬。后来宰相搬来皇上,企图说服他,但“雪香以有糟糠,不敢从命为辞”[1]461,皇帝也就不再强求。这里雪香的态度值得品味。他对于君主与宰相的命令可以很明确且强硬地回绝,表面夸张,实则是对于权贵的一种抵抗。
梅、松、竹三人分别摘得状元、榜眼、探花,可三人并无做官之意,俱告假归里。而后朝廷征召又至,三人仍旧坚持本意,以赡养父母为辞。既有赡养父母之责,不愿赴官,当初又何必去应诏鸿博?这两次抗命都涉及很有分量的事情:皇帝指婚,朝廷授官,并且,这两件事都以皇帝的妥协作结,可视为作者对于君权的一种消解。
综合雪香婚事中其父的缺席,与对于皇命的抵抗,可见作者的态度。一方面,小说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的残缺与作者的无奈,一方面也表露了作者对于君、父地位的一种抵抗。这与传统的儒学思想是悖逆的。
小说中的人物都以草木命名,梅(梅雪香)、兰(兰猗猗)、竹(竹筠)、菊(菊婢)、松(松风)、柳(柳曲江)以及桃、李(二妓)等,香草荟萃,俱是风雅高洁人物。反面人物有艾炙、荆棘生等。名字即标签,从名字即可看出人物善恶。
作者通过典型的意象(梅、兰、竹、菊等),暗示其本来的属性,喻示人物性格。例如在第二段中,松、竹二子出场时,有这样的描写:“松名风,字翠涛,为人气节轮囷,襟怀磊落。尤喜当风披襟长啸,且猛而多力,矫若游龙。”“竹名筠,字嶰谷,性情潇洒,风骨干霄,节真心虚,长于音律”。[1]20二人的性格与相应的植物相符合。小说中更有“松抚清泉,竹立翠径”这样形象化的描写,分不清到底是人还是物,人物与草木意象水乳交融。桃、李二妓也很有代表性。桃、李盛于春天,是很常见的花,开放时极其繁荣,互相争艳。所以两妓代表了“不脱俗”的妓女,被雪香评为“谁知这两个尽是些脂粉气”[1]63-64。与兰猗猗的“清若兰麝”形成对比。兰花高雅洁净,与猗猗出众的诗才相得益彰。
小说追寻《红楼梦》余绪,呈现才情化倾向,文辞华美,格调雅正,不断有诗词唱和,简札传书。诗词曲赋填充其间,虽雕琢痕迹甚重,但也提升了小说的韵味,读之情趣盎然,余香满口。小说行文之中多暗示,设伏脉。例如在第一段中猗猗出场时,提到她“最爱簪花”[1]11,这就为之后的折菊花,创造与“秦生”相遇的机会埋下伏笔。曲折的情节中,有起伏,有照应。人物出场时有诗句暗示他们的命运或反映他们的性格。如竹筠的种翠馆有额云:“不可一日无”,典出东晋名士王之猷“不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他对于竹子的喜爱与赞赏。桂蕊出场时,馆中有一幅折桂图,画上题诗:“攀桂仰天高,幽香动玉宇。风前坠一枝,有谁怜折取”,折射了桂蕊的清高孤洁,表达了她愿得一心人的诉求。小说于《红楼梦》洋洋大观中只取一瓢,但仍未跳出才子佳人小说的窠臼。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过于平面化,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男女恋爱仍旧是以才情为尺度,没有达到心灵的契合。
[1] 曹梧冈.梅兰佳话[G]//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