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形象之原型解析

2014-02-12 14:11裴素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狱友诺顿

裴素娟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小说故事梗概

《肖申克的救赎》是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大师”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大致如下:年轻有为的主人公安迪原是美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但红杏出墙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遇害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清白无辜的他以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被押解到戒备森严的缅因州的肖申克监狱服刑。在狱中,他体味了炼狱般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与煎熬。后来,他不但匪夷所思地从监狱成功出逃,严惩了贪婪残暴的监狱长诺顿及其爪牙狱警长哈利,而且为自己和狱中挚友瑞德赢得了美满的结局。

二、原型理论简介

原型批评理论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于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文论界。原型(archetype)源于古希腊文中的“arche”(原初,original)和“typos”(形式,form),最初指模子或人工制品的最初形式,后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借用到哲学领域。在原型批评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荣格把集体无意识所涵盖的内容称为“原型”,并指出原型是自人类社会的最原始阶段业已存在且作为一种“种族记忆”沉淀到一个个人类个体中的意象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该理论的集大成者弗莱在《作为原型的象征》一文中强调原型“是一种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由此,弗莱把荣格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成功地移位到了文学领域,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学内涵,从而建构了以“文学原型”为精髓的原型批评理论。该文学批评理论的宗旨在于:探寻文学中某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的由来已久的原始意义以及它们是怎样保存在文学经验之中的。

耳濡目染地在西方圣经文化的浓郁氛围中长大的斯蒂芬·金在其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中巧妙地植入了大量的圣经原型。鉴于此,论文拟把原型批评这一行之有效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形象的解读与阐释之中,从而挖掘出深藏于该小说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的丰富内涵。

三、安迪形象之原型解读

众所周知,借用神话、寓言和《圣经》中的人物命名是西方文学人物命名的又一传统,因为这些神话、寓言和《圣经》人物的故事早已家户喻晓了,人们只要见到这些人物的姓名,便会立即联想到神话、寓言和《圣经》人物的身份和行为。而《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名字便是如此。安迪(Andy)是安德烈(Andrew)的昵称,在希腊语中意指“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勇敢的”。熟悉《圣经》的人都知道,安德烈是《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因此,小说中安迪这个名字本身就暗含着救赎者之意,而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时时处处印证了安迪的这一形象。

1.圣徒

小说一开始安迪就被误判终身监禁进入肖申克监狱坐牢,但无辜的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判决,没有辩解,没有歇斯底里;在狱中,他平白无故地遭到“姐妹花”的屡次骚扰、攻击甚至是毒打,但他从不抱怨,总是独自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身体的和精神上的伤痛与折磨;为了改善监狱里图书馆的面貌,他六年如一日地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一封信,直到州政府捐赠了大量书籍并答应每年划拨两百美元用于图书馆的建设以使安迪停止写信,但安迪却决定每周写两封信,直到在他的努力下把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改造成美国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之一。这一切说明安迪具有圣徒所具有的超常毅力与忍耐力。而安迪在监狱里放风时所具有的那种迥异于他人的如同在自家后花园散步的气定神闲的样子更加印证了他的圣徒形象。只有圣人,才可以面对荣辱始终平静如水。

2.预言家

众所周知,《圣经》中的耶稣能够预言到自己的结局且坦然接受、平静面对。《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老手瑞德告诉他:“希望是危险的,会让人疯狂”的时候,安迪预言了“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在所有的东西中是最好的,而最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亡”。而接下来小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小说的结尾恰恰证明了安迪预言的正确性。正是因为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安迪在狱中才能平静地面对监狱中陌生而残酷的一切:“姐妹花”三番五次的纠缠与暴打;监狱长诺顿肮脏而卑劣的“洗钱”行径。更难容忍的是,诺顿为了让安迪长期为其所用而设计谋杀了可以为安迪洗刷冤屈的无辜的汤米给其带来的精神上的重创。正是因为安迪心怀希望,才会有他和瑞德在小说中的自由圣地墨西哥的圣娜达卢如愿以偿的团聚。

安迪不但成功地预言了自己的结局,也预见了狱中好友瑞德出狱后的迷茫与彷徨。正因为预知了瑞德出狱后的经历,所以才会告诉瑞德他在圣娜达卢需要一个助手,才会再三叮嘱他要去代他完成心愿。后来,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推进,我们慢慢意识到这一所谓的心愿,其实是安迪给在狱中生活了三十多年早已“制度化”了的出狱后的瑞德以希望,以免他步假释了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之后尘。果不其然,出狱后的瑞德正如安迪想的那样难以适应社会。但与布鲁克斯不同的是,当瑞德心灰意冷、意欲自杀之际,他想到了对安迪的承诺。于是便到安迪所说的那个地方去,结果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船票,心中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了,便去寻找安迪。于是就有了小说结尾安迪与瑞德在海阔天空的沙滩小船上令人欣喜的团聚。通过自己和瑞德的经历,安迪让瑞德相信“恐惧禁锢灵魂,希望赢得自由”。这也恰恰再次佐证了安迪关于希望的预言。

3.救赎者

“救赎”作为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该词源于《圣经》:“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而《圣经》中耶稣因为负有神圣使命而信念坚定,虽然面对魔鬼撒旦的三次威逼利诱,却始终不渝地信仰上帝,成就了其救赎者的形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救赎”在西方文化中也衍生出其世俗意义,即只要信念坚定,希望犹在,人就可以拯救自己和世界。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亦是如此。不说他作为一位志得意满的年轻的银行副总裁一朝蒙冤锒铛入狱,他却泰然处之;也不说他在狱中面对“姐妹花”的骚扰与横暴时异乎寻常的忍耐力;且说为了让十一个修葺监狱屋顶的狱友能喝上冰镇的啤酒,他冒着被残暴的狱警长哈利暴打而后扔下屋顶的危险去告诉哈利如何规避政府税收。安迪这样做的结果是他的十一位狱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像在翻修自家屋顶一样悠闲地喝着凉爽宜人的冰镇啤酒,而安迪则在一旁脸上挂着神秘的微笑,享受着这在肖申克的监狱里难得的片刻的做人的自由。

在整理州政府为监狱图书馆所捐物品意外地发现了莫扎特的名曲《费加罗的婚礼》的碟子时,安迪便冒着被严惩的危险用高音喇叭播放这一名曲。其间,他虽然受到了暴虐的监狱长诺顿和冷酷的狱警长哈利的警告与威胁,但他仍然微笑着挑衅般地把音量调得更大继续播放这美妙高昂的乐曲,直到暴怒的哈利把门砸开。虽然后来安迪为此被关了两个星期的禁闭,但他却毫无悔意,因为他用音乐让早已因丧失希望而陷入绝望中的狱友们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世上有一个地方是别人无法到达的,那就是希望”。这里的音乐象征着希望与自由,是它重燃了被监狱的高墙禁锢得“制度化”了的狱友们在精神上获得救赎的希望,也让他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自由的洗礼。正如监狱老手瑞德所言:“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知道……我宁愿认为,她们歌唱的东西如此之美,根本就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这些东西美得让你心痛,它就像一只美丽的鸟拍打着翅膀闯进灰色的小笼子,它使那些墙壁都消逝了,看不见了。”

安迪到图书馆后,决心改变图书馆的状况。于是他每周向州政府写两封信,一直坚持了六年,直到州政府捐赠了一些书籍并答应每年拨两百美元以封其口。然而,安迪又加大了写信的频率,于是在安迪长久的不懈的努力下,他把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建成了美国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肖申克监狱里的狱友们可以通过书籍、音乐,像自由人一样在禁锢的监狱里呼吸外面自由的空气,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安迪在精神上拯救了这些早已对生活彻底绝望的狱友们,虽然他无法让他们获得身体上的自由。

小说中,安迪似乎是负有某种使命降临到肖申克监狱中的福音使者,他的到来是笼罩在蓝灰色监狱中的一缕阳光,但就是这缕阳光,给肖申克监狱的狱友们带来了光明;他的到来使处于沮丧、绝望、麻木状态的狱友们重燃了生活的希望,让他们在忙着活和忙着死的抉择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的到来,用行动向一潭死水的狱友们证明了监狱长诺顿的话:“我是世上光荣之源,跟随我就不会迈入黑暗,而能得到生命之光辉”中的“我”到底是谁和到底谁才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救赎者。

[1]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7.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0.

[3]张世君.欧美小说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322.

[4]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施寄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社,2000:1075.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狱友诺顿
中班社会活动诺顿和大熊
诺顿美术馆
诺顿的求职理由
考进来的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同一个原因
同一个原因
同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