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敏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从宁夏的建置沿革上来看,明代宁夏隶于陕西,清代归属于甘肃,故成于明清的陕西和甘肃方志中包括有大量的宁夏史料,而学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2012年,胡玉冰教授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整理与研究”,首次对陕西、甘肃地方志中的宁夏史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研究。本文不揣简陋,试就清代甘肃两部通志中的宁夏史料做简要介绍。
清朝初年甘肃下辖四府(临洮、巩昌、平凉、庆阳),九州(兰州、河州、秦州、阶州、徽州、径州、宁州、静宁州、固原州)和二十八县,均隶于陕西省。清康熙六年(1667),始将陕西右布政使改为巩昌布政使,仍辖前属之府、州、县。后又改巩昌布政使为甘肃布政使司,设甘肃行省,甘肃遂与陕西分治,为清代全国十八行省之一。
甘肃有全省通志自(乾隆)《甘肃通志》始,(乾隆)《甘肃通志》又称《敕修甘肃通志》(以下简称《乾隆甘志》),50卷,首1卷。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等人先后参与编纂。《清史稿》卷二九一《许容传》载,许容“河南虞城人。康熙五十年举人,授陕西府谷知县。”[1]10297(宣统)《甘肃新通志》 卷五六《职官志·大吏传下》载,雍正“六年,遭母丧,给假治丧毕,命仍还浙江。旋擢甘肃巡抚”。关于《乾隆甘志》的编纂情况,《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载:“雍正七年,各直省奉敕纂修《通志》,抚臣许容以甘肃与陕西昔合今分,宜创立新稿。而旧闻阙略,案牍无存,其卫所新改之州县,向无志乘,尤难稽考。因详悉蒐采,择其可据者,依条缀集,分为三十六类。乾隆元年,刊刻竣工,文华殿大学士仍管川陕总督查郎阿等具表上之。”[2]608此处记载《乾隆甘志》编纂始于“雍正七年”(1729),而《乾隆甘志》的“进呈表”记“奉敕纂修甘肃通志”的时间则是“雍正六年”(1728),乾隆元年(1736)“刊刻竣工”,“乾隆元年九月初六日”由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仍管川陕总督印务查郎阿、吏部尚书薯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上表进呈,历时约9年。《陇右方志录》亦著录此志为“清雍正六年创修,乾隆元年书成”。[3]505
《陇右方志录》著录:“《乾隆甘肃通志》五十卷,三十六册,存,原刻本。”[3]505《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乾隆甘志》现存版本有二种,即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元年刻本(下文简称“国图本”)和清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文简称“四库本”)。根据著录,《陇右方志录》所说的“原刻本”应是国图所藏乾隆元年刻本。然查验全书之后,我们发现国图所藏刻本刻有乾隆元年以后的内容,如《乾隆甘志》卷二八《职官·皇清文职官制》中“新渠县”和“宝丰县”上均有双行小注“今裁并平罗县”,而据是志记载,新渠和宝丰二县裁并入平罗县的时间是乾隆四年(1739),因而国图所藏刻本很可能是乾隆元年以后的增刻本。国图藏《乾隆甘志》刻本50卷,卷首1卷,四周双边,白口,单栏,黑鱼尾。卷首每半页9行,行20至21字,其余每半页9行,行20字。鱼尾上题书名、下记卷次、卷名和页次。通过比对,国图本与四库本存在诸多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举其要者如下。
《乾隆甘志》卷三上《建置沿革·宁夏府》国图本有“乾隆四年,裁新渠、宝丰二县,并入平罗县,实领一州,四县”。四库本无。且国图本上此段文字字间距明显缩小,与前后文字有明显不同,疑为补刻而成。《乾隆甘志》卷七《城池》“新渠县”条目,国图本有“今裁并平罗县”六字,四库本无。
《乾隆甘志》卷二八《职官》的文字内容差异较多,如《乾隆甘志》卷二八《职官·皇清文职官制》:“总督陕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都御史,一员,驻札西安,今驻兰州。”四库本无“今驻兰州”四字。“平凉府”条:“新增盐茶照磨一员。”四库本无此八字。“宁夏府”条:“西路同知一员,驻中卫,旧带平凉衔,今归宁夏府,今裁。”四库本无“今裁”二字。“隆德县”条:“新增庄浪县丞一员。”四库本无此句。上述内容,国图本补刻痕迹明显。
再如《乾隆甘志》卷二八《职官·皇清文职官制》国图本“宁夏府”条:“镇守宁夏等处将军一员。副都统一员,协领五员,佐领一十九员,防御二十七员,骁骑校二十五员。”四库本作“镇守宁夏等处将军一员。左翼副都统一员,协领三员,佐领一十二员,防御一十四员,骁骑校一十二员。右翼副都统一员,协领三员,佐领一十二员,防御一十四员,骁骑校一十二员。抚标中军左营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抚标右营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镇守宁夏等处总兵官一员。”四库本作“镇守宁夏等处总兵官一员,镇标中军中营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镇标后营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四库本无。
《乾隆甘志·建置沿革》的内容,国图本为一卷,四库本则分为卷三上(甘肃布政司、平凉府)和卷三下(宁夏府)两卷。
国图本《乾隆甘志》50卷,卷首1卷。卷首为进呈表、凡例和目录。据《乾隆甘志·凡例》记载,其编纂的原则是“务从简核,总其大纲,裁其琐细”。是志正文50卷,共分《图考》《建制沿革》《疆域》《山川》《城池》等34目。据《四库全书总目》载:“其书虽据旧时《全陕志》为蓝本,而考核订正,增加者十几六七,与旧志颇有不同。其制度之系於两省者,如总督学政题名,及前代之藩臬、粮驿各道俱驻西安,兼治全陕,不能强分。则亦多与《陕志》互见焉。”[2]608明代甘肃没有省的建制,而是属于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西及甘肃兰州以东、宁夏的固原、隆德与青海部分地区,因而《乾隆甘志》“据旧时《全陕志》为蓝本”。
陕西省明代开始创修全省通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记载,现存明代陕西通志有二种,为嘉靖年间赵延瑞、马理纂修的40卷本《陕西通志》和万历年间汪道享、周宇、冯从吾纂修的35卷本《陕西通志》,清代乾隆年以前陕西通志有三种,分别为康熙年间贾汉复、李楷纂修的32卷本《陕西通志》,康熙年间贾汉复修、韩奕续修的32卷本《陕西通志》和雍正年间刘于义、沈青崖纂修的100卷本《陕西通志》。前文《四库提要》中提到的“旧时《全陕志》”应指这几部志书。关于《乾隆甘志》的编纂质量,四库馆臣认为其“考核订正,增加者十几六七,与旧志颇有不同”。而张维先生在《陇右方志录》中则指出:“田赋、兵防、职官、选举均截至雍正十年入志,惟以创始,採辑多录取府、州、县志,依据疎误。沿革、山川往往直录旧志,不加考证。甚如灵州黄河引及《水经注》河套故城;人物引及武州之宁远,高平之金乡;古迹尽列西域各国,均泛滥失检。又靖远县山川前后两见,详略各异。志成后,因兰州改府,将原临洮府字概加剜易,而内容未改,益增错乱。盖官修之书经历六七年,执笔者已数易其人,故矛盾讹误时所不免。”[3]506-507虽然张维先生认为由于诸多原因致使《乾隆甘志》出现了许多考证不详、引用失检、内容错乱等问题,但作为陕甘分治后甘肃省的第一部通志,我们亦应看到它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后世志书修纂的影响。
《乾隆甘志》各目中均有和宁夏相关的史料,如《建制沿革》《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关梁》《古迹》《祠祀》等目的内容按行政区划排列,其中宁夏府及其下辖的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灵州县、中卫县、新渠县、宝丰县,平凉府及其下辖的固原州、隆德县、华亭县、镇原县以及盐茶厅等条目下的内容均为宁夏史料。卷二七至卷二九为《职官》。《职官》介绍了甘肃元代至清代的官制和清代及清代之前的职官情况。其中的宁夏史料不仅包括平凉府下辖的华亭、镇原、隆德、固原四地和宁夏府属地的职官,还有非上述府县的宁夏、固原籍职官,如卷二九所载庄浪城守营参将“马登云,固原人,雍正八年任”。阿壩营游击“张大受,宁夏人”。卷三○至卷三二为《名宦》,《凡例》记其入录的原则为“政绩素着历久论定者,始从身后作传,或平常称职及事实不确者,概不敢入”。其中和宁夏有关的名宦共157人。再如《忠节》《孝义》《流寓》《仙释》《方技》《列女》类目中也有较多和宁夏有关史料。卷四四至卷四九为《艺文》,其中与宁夏有关的赋2篇,议3篇、记8篇,颂、铭、赞、书、辨各1篇,诗32首。卷五○《杂记》则记载了赫连勃勃等人和李继迁、李德明及西夏立国后十主的简略生平。
(乾隆)《宁夏府志》(下文简称“《乾隆宁志》”),张金城纂修。《乾隆宁志》卷九载“张金城,直隶人,乾隆四十一年任”宁夏府知府。张金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所作《〈宁夏府志〉序》载:“戊戌之秋,乃与同官诸君共谋编辑……阅岁始得脱稿。捐赀立局,鸠工剞劂,又八月而书始成。”[4]5-6可知,此志编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秋,正式刊刻出版时已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代十分重视方志的编纂,从一统志到州县(府)志大多是官修。一般而言官修地方志的文献来源主要有两大类。(1)档案文献。即官府档案、私人所藏先世传记文献、前代所修方志。(2)实地采访调查所得的文献。其中对于州(府)县志而言,前代所修的方志,包括省志和同级别的州(府)县志则是重要的文献史料来源,如《乾隆甘志》即以“据旧时《全陕志》为蓝本”。宁夏府清朝时隶属甘肃省,《乾隆宁志》的编修在很大程度上亦参考借鉴了在其之前编纂成书的《乾隆甘志》。《乾隆宁志·凡例》第一条即载:“甘肃省志义例遵《一统志》,今《宁夏府志》亦多遵省志。其间或有事简文略不能成卷者,则并省附载焉。”[4]12《乾隆宁志》卷二《地理·疆域附形势》“形势总论”条目后亦标明了文献出处为“《甘肃通志》”。虽然《乾隆宁志》中明确说明参考文献和文献出处的地方并不多,但我们通过对两部志书的比对,发现体例和文字内容上尚有不少相同之处。如从两志的类目上看,《乾隆宁志·凡例》:“兹志内分类凡三十四,总为八门。若风俗、物产皆因乎产地者也,故统于‘地理’;学校必有廨舍,祠祭必有坛庙,故统于‘建置’;水利以利民食也,故统于‘田赋’;兵防、营汛、驿递、张官之余也,故统于‘职官’;科贡、文武仕宦,皆邦人表表者也,故统于‘人物’。其他各以类相属,亦纪事提要,以便览观云耳。”[4]12可知除部分类目有所省并外,与《乾隆甘志》的类目设置大体一致。从内容上看,《乾隆宁志》卷二《地理·疆域附形势》“灵州”及“灵州形势”与《乾隆甘志》卷四《疆域·宁夏府》“灵州”条目的文字相同;《乾隆宁志》卷三《地理·山川》与《甘肃通志》卷六《山川·宁夏府》的文字相同或部分相同。《乾隆甘志》卷三十六《人物》“戴休颜”、“康日知”、“何进滔”、“周永清”、“斡道冲”、“拜延”、“张嘉谟”、“刘芳名”、“陈福”、“李日荣”、“师帝宾”等人物的生平传记与《乾隆宁志》卷十三《人物·乡献》的相关人物传记相同或部分相同。《乾隆甘志》卷三七《忠节·宁夏府》人物的传记与《乾隆宁志》卷十六《人物·忠》明、清两朝的传记几乎相同,其中“王震”、“赵玺”等人的事迹亦见《嘉靖宁夏新志》,但《乾隆宁志》却并没有借鉴,反而参考了《乾隆甘志》。可以说《乾隆甘志》为《乾隆宁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体例和内容,同时《乾隆甘志》亦补充了现存宁夏古代方志记载的不足。如固原地区在清代只修过一部州志,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修,宣统元年(1909)成书的《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而在此之前的固原方志也只有两部存世,分别是成书于嘉靖十一年(1532)的《固原州志》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固原州志》。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夏彭龄序:“郡志修自万历朝,阅三百余年,事迹阔如,复屡遭兵焚,文献无征。”[5]可见自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宣统元年近三百年间,固原不仅没有能及时重修本地的地方志,而且由于“兵焚”,很多史料也损毁了,而《乾隆甘志》则恰好补充了清代乾隆年以前的部分固原史料。再如雍正四年(1726)宁夏府建新渠县和宝丰县,有关新渠和宝丰二县的情况,《乾隆宁志》卷二《沿革》载二县“乾隆四年并废,并入平罗”。其余记载也都十分简略,而《乾隆甘志》则在《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城池》《学校》《关梁》《古迹》《职官》等类目下保留了二县的相关史料。如《乾隆宁志》卷五《城池》载:“新渠县城一座,雍正三年筑,地震后废。”《乾隆甘志》卷七《城池》记载有关新渠县城的具体建制:“城旧滩地,其北有田州塔,雍正四年建县城,周四里一分,高二丈六尺,池深六尺,阔七尺,开南北二门,南曰锡福,北曰纳秀。鼓楼一座,东曰就日,西曰瞻云,南曰呈祥,北曰览胜。”这些史料正可弥补《乾隆宁志》记载的不足。此外还有华亭、镇原的内容也是宁夏方志中所没有史料。
(宣统)《甘肃新通志》 (下文简称《宣统甘志》)100卷,首1卷,升允、长庚监修,安维竣等纂。升允(1858~1931),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盦。关于升允的旗籍和生平,据张永江先生考证,[6]升允为蒙古镶黄旗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二十六年(1900)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翌年春升任陕西巡抚。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陕甘总督。长庚(1843~1914),[7]《清史稿》 载:“字少白,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宣统元年,迁陕甘总督。”[1]12596-12599安维峻 (1854~1925),字晓峰,甘肃天水秦安人。《清史稿》载:“光绪六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九年,转御史。”[1]12466
《宣统甘志》纂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成书,历时约二年。有国家图书馆藏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100卷,首1卷。四周双边,白口,单栏,黑鱼尾。每半页12行,行25字,小字双行,每半页10行,行25字。鱼尾上题书名、下记卷次、卷名和页次。在体例上,《宣统甘志》采用了二级目录,除卷首记纶音天章外,共分《天文志》 《舆地志》《建置志》等十目。目下又分六十子目,如《舆地志》下分《图说表》《图考》《沿革表》《疆域》《山川》等十一目,《人物志》下分《圣贤》《乡贤》《群材》等八目。在文中为避免重复,多用互见之体,如《凡例》所述:“又自督抚以及各道,凡勋业昭著者为《大吏传》,若入祀某府、厅、州、县名宦,则于名宦门仍列姓名,但注‘传见大吏’,不再立传,以省重复。”从篇幅和编纂质量上看,《宣统甘志》的卷数约为《乾隆甘志》的两倍,全书约三百余万字,卷帙如此浩繁,仅用两年时间编纂而成,其疏漏之处当在所难免,张维先生在《陇右方志录》中说:“志稿初成,曾以属新城王树枬是正,树枬签驳二百余事。……天水周希武乃著《通志纠谬》一书。”[3]510
《宣统甘志》所载清代的宁夏史料较为丰富。例如《宣统甘志》卷三《舆地志·图考》共载有21幅与宁夏有关的地图,如平凉府华亭县图、平凉府隆德县图、固原直隶州图、宁夏府宁灵厅图、黄河流域图五幅,这些地图正可弥补清代宁夏方志的不足。尤其有关职官和人物部分的内容,在时间上正是《乾隆甘志》中宁夏史料的续接。如《宣统甘志》卷六一《职官志·循吏下》续补了“明昆”、“李宗宾”、“李藻”等宁夏府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循吏共29人;《宣统甘志》卷六二《职官志·将才》续补了“吕兴”、“景文”等固原直隶州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将才共23人。此外《宣统甘志》还补充了许多乾隆年以前材料。如清代顺治年间的华亭县名宦,《宣统甘志》卷五七《职官志·名宦上》增补了“杨荣允”和“佟希尧”二人;清代前期固原直隶州名宦,《宣统甘志》卷五七《职官志·名宦上》增补了“任举”、“王进宝”、“傅清”三人;《宣统甘志》卷五八《职官志·名宦下》增补了中卫县名宦“张羽翀”、“袁钤”、“高士铎”三人。
[1](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张维.陇右方志录[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第77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4](清)张金城.乾隆宁夏府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5](清)王学伊,锡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M].影印清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6]张永江.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清朝覆亡前后升允政治活动考论[J].清史研究,2012(2):8-25.
[7]苏奎俊,孟楠.伊利将军长庚评述[J].伊利师范学院学报,2005(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