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昌,杨云飞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海东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思考
李鸿昌,杨云飞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热点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认为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要有别于海西,提出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山地城市的生态转型;正确运用外来名人文化、宣传及保护乡土民族文化;面山处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滨海处凸显渔民亲水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古村落的保护,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等海东山地城市民族文化建设的策略,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民族文化;山地城市;海东
海东片区位于大理市洱海东岸,约占大理市总面积的1∕3,包括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和满江办事处,海岸线总长约70千米,共有37个村委会,人口约11万〔1〕。海东山地城市建设的基本格局包括新城、工业翼、旅游翼三个功能区,按照一主、一带、两翼和三组团来构建。一主即海东新城,两翼即南冀(工业翼)为凤仪工业园区、北冀(旅游翼)包括一带(滨湖旅游带),三组团(挖色、双廊与上关)。在当前“两开发,两保护”,建设海东山地城市的热点背景下,山地城市建设要充满活力,必须从大理实际出发,注重山地化、民族化、生态化、个性化,分析海东人文历史,彰显城市的民族本土文化特色,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公元前3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期的白族先民就在海东境内繁衍生息;公元前1500年至前400年,海东进入青铜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洱海地区早期的部落联盟和邦国,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心邑镇悄然形成;公元前400年至公元500年,海东进入昆弥白子国为主的邦国体系时代,到该时期的中晚期,海东被纳入中华政治、文化的框架内,于是,海东在文化上大肆以本土文化来吸收汉文化、古印度文化、西北部分古羌氐文化等。公元500年至737年,海东进入了一个世袭军事王权组织的纷争时期;公元738年至1254年,海东属于南诏大理国六朝王都的京畿区,先后设置赵睑、天水郡、神河州等,是王都水、陆交通网络的枢纽和主要城市、村邑集群地之一(2003年银梭岛贝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经碳十四测年,距今4 881年,银梭岛贝丘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为上下91年。即最早距今5 000年,最晚至公元前后。此材料及海东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均由著名民族史学者杨周伟先生提供)。
海东片区,风光绚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
(一)城市历史久远
公元前11世纪周孝帝期间,挖色境内的先民就以沙漠庙一带为中心建立了鲁白王国,创造了白族早期的鲁白文化(明代《赵州志》和清代《鸡足山志》都有记载)〔2〕。发生了天宝陇坪之战、吡舍之战,郑回入赘、杨干贞发迹建大义宁国、高国公建寺凿窟等历史事件;元、明、清三代,洱海东岸形成了以大城为代表的鲁川古村镇群、赵州城为代表的赵州古村镇群南北两大人文地理区域,大兴儒学和应试科举,孔庙、文庙、文昌宫遍布境内,三甲举士贡生数百计,镇集、村集、庙会、小三月街商市兴旺。大城,清康熙时被云南提督编图命名为“大理府第一文明古镇”,特奏准设立文庙和武庙〔2〕。双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号称“四千年古渔村”,被誉为“苍洱风光第一镇”〔3〕。金梭岛是洱海第一大岛,四面临海,风光旖旎,历史上是南诏国国王的避暑行宫,现为典型的渔村〔4〕。
(二)宗教文化丰富
从南诏中后期至大理国末年,形成了以四寺、三窟为轴线的大小寺庙殿宇相环绕的神河州佛教中心及由“一印、一岛、两山、三窟、四塔、五寺”组成的洱海东岸朝山古道佛教道场系统。这一时期,建造了崇福寺、毗沙门天王寺、高兴寺、罗荃寺、遍知寺、罗荃塔、象山文笔塔、天镜阁、圣宗寺等寺庙、塔宇、楼阁。除此而外,海东各村白族全民性地信奉白族本主,有自己的本主节。作为白族人民心灵寄托与身心娱乐方式的本主祭祀活动、丰富而生动的本主神话传说、精湛的本主庙建筑雕塑艺术等构成了白族文化最绚丽的篇章。
(三)民族建筑特色鲜明
海东民居有多种规格,式样灵活,极具民族地方特色,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它们都以石头为基叫石脚,在石脚上夯筑板墙,间隔和上层用砖和土基,瓦房一般下盖板瓦,上盖筒瓦,两头设风火墙,大多以花鸟山水绘画雕塑为装饰。新建民居又延续白族传统风格,因此,整体格局相对统一协调。村间或广场、寺庙等地也设照壁。照壁类型有一面照壁、三滴水照壁、八字照壁三种。
(四)民俗风情文化浓郁
白族人口占89.4%的海东片区,民族传统文化遗存丰富、保存较为完整。其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饮食居住习俗和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特有的民族节日、本主文化、民间故事传说、霸王鞭、龙舟赛、上刀山、民歌、白剧等传统体育与艺术文化都具有内涵丰富、功能奇异、文化特色浓郁的鲜明的本土特征。
(五)文物古迹众多
海东片区可考有5 000年历史〔5〕,留下众多文物,有代表性的详见表1。
由于公元738年南诏迁居太和城,大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移以及洱海的阻隔,海东仍保留着较为浓郁且鲜活的民族特色。现存各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如宗教文化、各种民俗节庆文化、名人文化、白族建筑文化、民歌民谣及各类神话传说、历史遗迹、渔民文化、生活、婚姻及丧葬习俗、饮食文化和民族服饰等。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持本土文化,充分彰显白族文化特色,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表1 海东片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一)避免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山地文化的保守性、排他性和崇尚个性三者兼具的混合性特征,同时避免缺乏开放性、兼容性和集体性的特质〔6〕。在保持山地文化民族化、原生态化的同时,遵照生态性、系统性原则,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使两者共融,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全方位建设个性化、民族化的现代生态城市。
(二)建设有别于海西,避免拷贝复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亦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我们不可盲目追求“洋气”或对海西进行拷贝复制,这样会致使海东片区在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本土白族文化特色日渐远去,只剩一片片随处可见的水泥森林,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缺失特色。
(三)防止旅游资源开发对原居民文化和生活习俗造成破坏
当拥有先进文化的游客与东道主文化发生冲突时,东道主往往是心怀仰慕之情来对待外来文化的。因此,需谨防本土文化被异化、被殖民化。以双廊镇为例,随着外部游客及名人的涌入,酒店、客栈的现代化开发,使原住民在原有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有民族文化氛围逐渐被淡化。因而,首先要防止文物古迹因建设而被损毁。其次,城市进程及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要防止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商品化。民族文化和习俗作为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游客。但对原本纯真的文化和习俗如果只是进行戏剧化的包装、程式性地展示给游客,一方面会导致民族习俗原有文化内涵的消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某些民风习俗的商品化。最后,要防止古村落的不断消失。海东较之海西,古村落众多,但近年来消失速度不断提速,许多钢筋水泥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取代了传统民族建筑。
海东要保持本土文化,必须充分彰显白族文化特色。原海东镇(含凤仪部分地区)应规划建设为现代化的民族化新城,体现大理人的与时俱进。新城的定位为“人文大理,宜居闲都”,应以“新”为特色,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端酒店以及旅游房地产业等,居民以外来人口为主;而原来的挖色、双廊两镇应以“古”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化农业和特色客栈等,并以原住民为主。且在城市建筑风格、美化、绿化、亮化等方面凸显白族文化,以彰显海东城市特色。
(一)建设城市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山地城市的生态转型
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文化体系,积淀丰厚的文化内涵。海东山地城市要建设的生态文化体系应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建议在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从物理空间需求到生活质量需求、从污染治理需求到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四类转型〔7〕。
(二)正确运用外来名人文化,宣传及保护乡土民族文化
目前,由于杨丽萍、赵青等名人效应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双廊文化殖民现象日益凸显,本土文化逐渐丢失。还“白族千年古渔村”之本来面目,保持本土文化特色迫在眉睫。于是,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名人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同时,深入挖掘“白、古、渔”文化,加大传播及保护力度,使之仍能成其为主流文化,努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促进原住民的文化自觉,延缓当地民族的同化速度。同时,运用名人效应,建设诸如金庸文化研究院、杨丽萍艺术学院等名人品牌,加速形成新的海东文化。
(三)面山处挖掘白族山地文化,滨海处凸显渔民亲水文化
山地城市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原生态保护、当地原住民的文化自觉和认同、开发者的责任义务上做好工作。让开发者和原住民充分意识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于山地生态旅游是不可分割的共生体,摒弃纯粹的商业目的,达成文化上的沟通、共识与文化自觉,城市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理之山地白族古已有之,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中,要突出山地化,所以我们建议挖掘提炼如云龙诺邓、者么山地白族等地的山地文化,在新城加以运用扩大,凸显山地白族特色,打造山地化、民族化、生态化且有别于海西城市的个性化海东新城。海东滨海区域要凸显渔民亲水文化,重点建设白族渔民文化与亲水景观文化,挖掘保护打渔调等民族古渔歌曲及渔猎文学及神话传说,并融合到滨海景观大道的修建及文化氛围之中。
(四)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海东片区1处省级、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海东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物证。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切实把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落到实处。建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将海东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加以约束,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设立“白族文化遗产”博物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民族文化和习俗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以避免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简单商品化,对一些口头文化、无形文化要做好传承工作。
(五)加快古村落的保护,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最久远绵长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古村里。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由于历史等原因,海东仍有大城等许多古村落。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蕴含的极大商机,古村落的消亡近年来进入了高潮。因此,古村落保护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古村落保护内容包括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物、古树名木以及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建议深入挖掘一个村落的一种产品或者一个区域的一个亮点〔8〕,赋予其民俗学、民族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内涵,来推广“一村一品”项目或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深加工聚集制作并展览销售海东各民族民间工艺制品并推广传播出去,以坚守一个乡土文化,做响一个品牌。这样,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保护了乡土习俗的传承,还能最有效地吸引游客。
(六)尽可能保持白族习俗文化
缺失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将意味着我们的城市文化没有根基,缺少了本地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支撑,海东山地城市文化将不可能有永恒的魅力。所以,我们要在城市文化与保持原来的乡土习俗文化中,找到一种平衡。尽可能在各项制度及城市建设中,保持海东各种民间、乡村文化。如各种民俗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渔民文化、白族山地建筑文化、婚姻及丧葬习俗、饮食文化和民族服饰等白族旧有习俗文化。
(七)打造民族性山地建筑文化品牌
在海东山地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议在坚持白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积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顺应山势,与坡地交错,这样既能避免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又能尽显大理特色突出的山地城市独有的居住魅力。营造与自然面貌有机结合的城市环境,使建筑灵活多变地“长”于山间林中〔9〕,形成独特的山地城市风貌,并保留所有的山谷、打造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山体公园、溪流、森林公园等,来实现山体和森林的自然结合。同时,建议以电梯廊桥直接竖向提升数十米的高度,以打造垂直交通体系,解决坡地建筑的坡度对社区内人流通行的阻碍,让坡地社区获得平地社区一样便捷的人流交通〔9〕。
〔1〕龙肖毅,李鸿昌.基于SWOT分析的海东山地城市建设策略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3,29(2):16-20.
〔2〕百度百科.挖色镇〔DB∕OL〕.(2013-11-25)〔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ioZzuB0p1Ek1jifr5PUJa T9RCRagg7iLLByL2vf-tHYIYaDLaTYSHEneZYYt9xp4U EDqNtN9ngXIRsOdN28pq.
〔3〕百度百科.双廊镇〔DB∕OL〕.(2013-11-16)〔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Xg1yRW6zvR3FQLRpi17 2nsal7ugA9zO9zO8qQjm0gGyKXJb1n6eoFrHBOuHQm2m DquZzwJhmdfccg93JSbnPK.
〔4〕百度百科.海东镇〔DB∕OL〕.(2013-11-29)〔2013-12-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Pq-yW-M20cjEr37Sawja NMSbaNy4xHfo6VufaXeSoKntHSa7s8MYOTvu8CtQZLMq sP8RTe2Qy8hDdE-6lLa.
〔5〕新华网云南频道.大理银梭岛贝丘遗址〔DB∕OL〕.(2006-06-08)〔2014-03-06〕).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06-06∕08∕content-7211570.htm.
〔6〕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5,17(2):179-182.
〔7〕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98.
〔8〕杨福泉.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DB∕OL〕.(2010-08-11)〔2013-12-04〕.http:∕∕wenku.baidu.com∕view∕b3afffc3d5bbfd0a7956736c.html.
〔9〕佚名.绿色的山地住宅:以重庆学府大道69号为例〔DB∕OL〕.(2012-08-01)〔2013-02-20〕.http:∕∕wenku.baidu.com∕view∕cd01fb8002d276a200292e36.html.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Group Culture In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LI Hongchang,YANG Yunfei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t becomes the hot social background to construct Mountainous town,HaiDo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ield and document studie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should differ from Haixi(the west side of Erhai Lake),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ystem with the ecological city,and promote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mountainous city.It is essential to use the foreign celebrity culture correctly,to protect and publicize the folk culture,to dig out the Bai minority culture among the people facing the mountain,to enhance the closeness of the fishmen by the water in BingHai,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on-material heritage,to speed up the protection of old villages,to promote“one village one product“project and to establish rural eco museums.The strategy to create a national brand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 in Haidong mountainous town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for their decision making.
the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Mountainous town;HaiDong
G127
A
1672-2345(2014)05-009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23
2013-12-24
2014-03-07
李鸿昌,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与文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