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琴
陕北道情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越是古老的戏剧越具有喜剧性,“喜剧是各民族戏剧的始祖”。因此,陕北道情戏的喜剧性也就尤为突出。
(一)大团圆的结局。就我们目前掌握的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来看,无一例外,全部是大团圆的结局,即使人死了,还要想法让她(他)再活过来,解除误会,最终团圆。复活的手段有多种,一种是借尸还魂,二是让鬼魂幽会,成其好事。
陕北道情戏能将本已成为悲剧的戏,最终又捣腾成大团圆的喜剧。其他的帝王戏如《刘秀烧窑》,民间故事戏《王三小求妻》等等更不必说,皆是满堂欢笑的轻喜剧。
(二)内容多反映平民下层人物。陕北道情戏的内容大都是反映平民和下层人物的,如《刘秀烧窑》、《李大开店》都是说东汉光武帝刘秀避难和访贤的事,但剧中的主角不是刘秀,是小人物瓦匠的妹妹殷莲花、瓦匠殷思道和开店的李大与李银姐;《汾河打雁》的主角不是薛丁山和薛仁贵,而是薛仁贵之妻柳银环,汾河湾薛丁山打雁只是个由头;《子胥过江》剧中的主角也不是伍子胥,而是民间的浣纱女子。
其他的民间故事为内容的戏,更不应说,全是表现小人物,平民百姓的。而且现存陕北传统道情戏中,这一类的戏最多。
(三)剧本简单粗疏。农村演的陕北道情传统戏没有剧本,师徒传授全是口授心记,记不下来就靠丑角和其他角色的即兴表演,有点像欧洲文艺复兴前和初期的古罗马当时流行的阿特拉笑剧,全凭丑角即兴表演,引人发笑。从现在记录出的剧本看,总体骨架稳固,悬念设置恰当,起承转合齐全有力。这些显然是有经验者操持的结果,但细部粗糙甚至芜杂,有的地方还和总体追求直接相悖,这种现象说明这些戏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抛弃后,由底层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总体构架是原来的,细节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经历、阅历,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随意加上去的。
剧本里的这些粗疏反映出编戏、演戏者的质朴与稚气。这些夸张,甚至是荒诞的情节安排,演者痛快,观者解气。他们平日的苦难生活,只有在演戏、看戏时才能得以宣泄、调节,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四)角色多以丑角为主。越往古溯,生旦戏越重,越往今流,丑妖角越显。这与戏曲的源流有关。戏曲最早是由曲艺过度而来的,其原形就是一生一旦,边说边唱,同时加入形体表演。民间的道情演员并不知道“构成喜剧的基础是丑”。但他们在演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丑”能引来笑声,能得到观众的喝彩声。“丑”从哪里来呢,要靠丑角表演来获得。他们在演出中为了博得观众的兴趣,就大量往进加丑角戏。即是戏中无丑角,也要在男女角色中不断地加入插料打浑,甚至是低俗的语言和滑稽的表演来加强其喜剧性。
(五)语言风趣诙谐。民间道情戏的演员们未必能懂得幽默一词,但他们在演出中处处表演的是幽默。这些幽默除过形体表演,主要靠风趣诙谐的语言产生笑料。他们把能使用的手段全用了,如夸张、荒诞、对比、吹牛、献媚、插料打浑等等。我们试将《小姑不贤》(又名《四劝》)来举例说明。
王大娘在劝说四人时,用的都是民间语言,取得皆为身边的比喻,归纳起来都是一些既合情合理又有哲理的内容。我们看她是怎样的劝说。
王大娘劝张登云:
王 大娘的憨娃子呀,人家要告你。把你告给大老爷,三班衙役如虎狼,一下来到你家里,手拿铁绳六尺六。惊得你,怕得你,又做白面又炒菜,人家吃了还不饶你,把你拉到衙门里。老爷堂上坐,你在堂下跪。娘家人一说,你嘴底无言没说的。老爷不饶你,堂木一墩,板子一掼,把你的屁股打个稀烂,黄腊一涮,白铁一焊,只让你吃饭,不让你大便。问你再敢也不敢?
这些劝说,既有正说,如说不敢吃官司,要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有多体面。但又时不时加进去谐谑戏说。
王大娘劝王氏媳妇:
王氏先给王大娘叙说了自己的冤情,并说不想活了。
王 大娘寻下你王大伯伯,他十天里没一天在家,气得我一满就不想活了。有一天大娘睡到夜半三更,听见门外有人喊:“开门来,开门来”。我听见是你大伯伯的声音。大娘浑格溜溜赤勾子将门扇一开,你大伯伯将大娘推到锅台根底,把大娘拦腰一抱,日死没活钉了一阵子,好得大娘呀,软成一堆,上了炕就这么一下……
氏 那是做甚哩?
王 养儿娃子哩么。一阵就养下三个。大的叫个哈吧子,二的叫个狗娃子,三的叫个恼狮子。没多少工夫就当了婆婆了。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
这段劝说可以说是现身说法地劝说王氏不要急,万万不能走那条不想活的黑路。她为了引起王氏的兴趣,使其兴奋起来,然后振奋起来,不惜连她与丈夫王大伯伯作爱的感受都讲给王氏听。看起来粗俗至极,但倒是女人们私下谈论的话题。
如此喜剧性的语言,在陕北道情传统戏中比比皆是。
陕北的传统道情戏,为什么会全是喜剧,没有悲剧呢?简单地说,过去陕北的农民太苦了。他们真正是受的牛马苦,吃的猪狗食。遇到歉收荒灾年,全靠树皮野菜充饥活命。就这还不算,还要受豪权、强势的蹂躏。他们盼望着好日子、好光景。然而现实生活中,永远没有他们的好光景,只有在文化娱乐中找回他们的梦幻,实现他们的理想。如果在他们自己戏中还找不到乐趣,再表现使人压抑的悲剧,还叫他们怎么活呢?
这大概是陕北民间创作喜剧的最根本的原因。
责任编辑:张东 实习编辑:徐睿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