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首要具备的一项,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人关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民主化的课堂管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要借助大家的力量来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
2.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我从教以来,深深体会到幽默的语言带来的好处。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教师的幽默能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乐观的理念。
二、善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一篇篇课文便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
比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八册《争吵》一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如何正确与人相处”教育的好文章。假如班级中有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而苦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此文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心理,体会人物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理解父亲说的几句话。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
三、谆谆诱导,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時,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引导学生“吾手写吾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四、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当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别人的赞扬时,通常我们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对待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种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自然要表扬学生爱动脑,不怕难题,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们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我知道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及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认真的实践后,今后的教学工作定能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我也相信自己定能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张敏.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