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杰
一、传统识字方法“文化缺失”
1.歪解汉字
生:我这样记“麻”字,广场上放着两根木头就是“麻”。
生:我记“献”字,“南方有一只猎犬”。
2.肢解汉字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妈”字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妈”,左边是“女”,右边是“马”,合起来就是“妈”。
生2:我是这样记的,把“好”右边的“子”换成“马”,就可以了。
3.俗解汉字
这个碧字,我们可以这样记“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
人在云上走——“会”,牛过独木桥——“生”。
“愁”字,“禾”指粮食,“火”就是生火,没有粮食生火做饭,心中放不下,怎能不愁?
有的老师在教学“饿”时说:“我”没有“食”物;教学“鹅”时说是“我”家养着一只鸟。
歪解、肢解、俗解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这些办法也未尝不可,只是充斥着技术味,缺少了人文味。我觉得,识字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汉字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对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教识字不光是教给学生一种工具,还要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二、“文化识字”植入文化基因
文化识字的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二是在文化识字过程中感受识字的趣味与快乐;三是初步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汉字,产生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在学生心田植入文化基因。文化识字的一般策略有:
1.追根溯源
《认一认4》“卧”是一个较难认的字,在教这个字时,我出示“卧”的“甲骨文”和“小女孩侧卧的图片”,让学生比较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聪明的学生就会发现,“甲骨文”“卧”字的上半部分就像是小女孩的头,下半部分就像是小女孩的身体和手。然后再出示汉字“卧”,告诉他们左半部分的“臣”就像是小女孩的头,右半部分的一竖一点就像是身体和手臂,表示人躺着。这样学生就会很形象地记住这个字。
2.展开联想
教《认一认5》中的“瓜”字时,我出示了“瓜”这个字和一幅图,并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每个笔画像什么。这样图片印在孩子脑海里,字也印在孩子脑海里了。
瓜
3.造字游戏
教《认一认4》的“立”字时,我先让几个小朋友站在前面像一个威武的勇士那样站立着,接着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们站立的样子,再请几个学生当一当古人上黑板造一造“立”字。
他们造的字还真跟甲骨文差不多。最后告诉孩子们怎么演变成现在这个“立”字的。这种游戏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4.猜猜字谜
教《认一认3》的“日”字时。我说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王安石,他给他的朋友出了一个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他的朋友也很聪明,没有直接说出谜底,以谜对谜“东海有条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我一边说,一边板书给他们看,让他们猜猜是什么字。学生非常感兴趣。
5.讲述典故
教《识字4》的“田”字时,我给学生讲了个典故。新婚之夜,苏小妹给老公秦少游出了一道题,说猜出来了就入洞房,猜不出来就罚在门外站。苏小妹说:“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两王住一国,一口吞四口。”秦少游怎么也想不出来,只好去请教苏东坡。苏东坡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便把桌上盘里的一条鱼用筷子先夹去头,又夹去尾,用筷子指着鱼的中段说:“你看,这是什么?”秦少游看了一下,一下子明白了。学生也恍然大悟,原来“田”字里还藏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6.诗化汉字
在教《秋姑娘的信》中的“心”字时,我一边范写,一边吟起了唐朝诗人的一首诗“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形體美和诗意美。
7.情境表演
在教《升国旗》一课的“我”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我”字,并从中找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字。学生找到了“戈”字。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并告诉他们“我”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古人打仗的时候,手拿“我”这种兵器,并呐喊助威,他们个个喊着“我,我,我”。慢慢地“我”就指你我的“我”了。然后,我让学生手拿铅笔,告诉他们前方是敌人,我们给自己助助威,他们个个喊着“我我我”。连下课都做着古代武士的动作,嘴巴里喊着“我我我”。
文化识字,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有了根基和力量。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汉字”学家,而是渗透汉字文化,传承文明,让更多的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还推荐孩子阅读《文字的奥秘》系列丛书,观看大型电视艺术教学片《汉字宫》。这些做法让汉字更加亲近学生。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