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协同型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2014-02-10 12:08鲍玉红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1期

鲍玉红

摘 要:协同型合作学习以协同理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并吸收“信息论”“系统论”的合理因素,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结构,协同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产生协同效应,使知识网络纵横相通,相互渗透,使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关键词:组建学习小组;组内讨论;组间答辩

协同型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帮助型合作学习基础之上的,但比它更有利于发现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以协同理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并吸收“信息论”“系统论”的合理因素,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结构,协同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产生协同效应,使知识网络纵横相通,相互渗透,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下面,结合《恐龙》一文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组建学习小组,创设情境,是协同型合作学习的前提

我将全班48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建了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6个成员,由小组成员民主选举出一名组长,并以马蹄形座位入座。这样的学习形式,使“生生交往”成为一种可能,能使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消除“课堂孤独感”,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共同学习中来。

《恐龙》一文精练地介绍了七种恐龙的外形、生活习性,但对于具有旺盛求知欲的学生来说,书上的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选择处理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消化吸收甚少。因此,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神情,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两亿多年前恐龙时代的神秘画卷,激起了学生想了解恐龙相关知识的强烈愿望。趁热打铁,我鼓励他们先在小组中提出与《恐龙》一文相关的问题,然后分工从不同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后结合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用简练、流畅的语言向全班汇报。

二、组内质疑、讨论,是协同型合作学习的主体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孩子更是如此。因而他们常有提不完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害羞,不好意思问;有的胆小,不敢问。而在小组中,生生交往的形式往往能消除孩子们的这些羞怯。他们在相互讨论的热烈气氛中激起更多思维的火花,提出更多有质量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调动各种手段,通过不同途径来解决问题。

第一小組研究的是“三角龙”,六名组员都能积极思考、善于提问。例如,为什么叫它“三角龙”?“三角龙”如何活动?这种恐龙以什么为食?……小组长记下这些问题后下达任务:先齐读课文,看能否书中找到答案;再分头查资料,解决剩下来的疑问并拓宽知识面;然后集中讨论归纳整理。学生也一改以往等着教师带着教材走来的局面,而是自己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带着问题走向书本,真正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组间交流、答辩,是协同型合作学习的关键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既可以把总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子目标,由各个学习小组汇报的形式分别完成;也可以几个学习小组都来完成同一个目标,各小组间用质疑问难的形式来检查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充分利用组间的交流与答辩,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恐龙》一文时,就把“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这一总目标划分为八个子目标,由八个小组任选一个完成。因而在汇报时,各小组都迫不及待地想汇报自己小组精心准备的内容,同时其他小组也表现了强烈的求知欲,甚而能针对其他小组汇报的内容提出疑问,让汇报组的成员解答,从而加深且拓宽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使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布置拓宽式作业,是协同型合作学习的延伸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是协同型合作学习的一个高潮。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平等互助、携手共进的感情需要课后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同时,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也需要课后进一步地整理、消化、吸收。

在学完《恐龙》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A.根据研究的情况,各小组写一篇关于某一种恐龙的小论文。B.办一期恐龙知识报。C.编一册有关恐龙的小图书。每一小组任选一题,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

实践证明,协同型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增强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阔了学习语文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例如,共同理解学习的目标;有效的倾听;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真诚的帮助……这也是新世纪人才中至关重要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