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忠
新课程标准在“课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一、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想“合作”
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感悟、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合作。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充分感悟。例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师就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好听的儿歌作为课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各种各样的钟表在音乐中播出,既拓宽了学生对各種钟表的认识,又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设计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因此,合作学习不能代替独立思考,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如,用三角形拼组图形,教师不是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去操作,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组合美丽的图形?”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就把学生引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学生先是独立思考,静静地拼,过了一段时间,小组成员之间就开始热烈讨论、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同时,教师深入到学习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困难,给予其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训练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收集、表达、讨论、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收集
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
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讨论。
4.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既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听小组分工;既要得到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需要不断引导和长期熏陶,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只要我们正确、合理地运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功能,一定会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并将获得最大的发展。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