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光
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生活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这也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教师教育意识的转变是实现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关键,要对生活中的数学加以研究,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为教学生活化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中感受美,做到学以致用。
一、教学生活化,体验数学美
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学,认识到数学美对学生发现数学美会有一种积极价值体验。比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内容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难以亲眼看见的生活场景,在师生欣赏教师精美的景物中搜集到大量的具有对称现象的美景,比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及“北京天安门”等,对这些知识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但欣赏到美景,还在生活中发现了对称美,学生对对称现象加以探究,从而体会到数学及自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学会了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这样的审美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的
智慧美感得以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够发挥。
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主要是靠教师对这些美育因素加以挖掘,并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这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也能够简洁、广泛地展现数学的美。
二、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数学方法以解决问题。对这些数学知识加以运用,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问题的解决。比如,我们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家的卧室及厨房,并且算出需用的地砖、瓷砖数。再如,学习《比和比例》时,我和学生走向操场,亲自丈量并做了比例图。学完每单元的知识以后,要求学生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加以研究,并举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且使数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主,注意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正确地传授,进一步提高能力,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加深联系,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王建軍.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1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0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