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这一论题展开叙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材内涵;教学情境;课外活动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它还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此,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的语文知识,还要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其中。
下面,本文就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途径。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的名篇佳作,如诗歌、名 著、文学等,它们之所以能够被收录在语文教材中,必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如歌颂对祖国的爱、对大自然的爱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抓好时机巧做引导,结合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因为属于议论文,我除了向学生传授议论文的三要素和学习阅读议论文方法的知识外,还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白求恩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如通过让学生细读课文、研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每个段落的要点,加上我的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准确找出了各段的重点句,我也借此机会,利用各段的要点使学生学习了白求恩同志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爱祖国、爱人民,绝不可有自私自利之心。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浓郁情感氛围中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还需要特定的情境作为支撑。然而,由于课文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仅凭口头讲述和挂图展示,很难让学生走入文章情境中,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德育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来创设符合文章内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
比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教学情境:上课开始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的投影屏幕上呈现了100年前罗布泊的优美景色,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绿林环绕、河水清澈,明显就是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望着眼前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美景,学生都看呆了,不断发出各种赞美声。然后,屏幕上的景色图片翻转,出现了现在罗布泊的景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哪里是美丽的仙湖,明明是荒无人烟的沙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发生变故之后带来了怎样的恶果?面对屏幕上罗布泊现在的景象,我提出了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罗布泊消逝之前和消逝之后的景象有了详细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我们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大力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比如,在学习了《背影》《我的母亲》这种歌颂母爱、父爱的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以“父母”为主题的黑板报,或者举办“歌颂我的父亲母亲”的演讲比赛,借此机会让学生深刻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树立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决心;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追问》等,让学生学习身陷囹圄却依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工作非朝夕之功就能完成,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且艰辛的努力与付出,也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并寻找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措施和途径,使学生在获取专业语文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道德情操,形成正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夏洪梅.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2).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