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峰
语文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更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像文学名著中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再如,文化经典中的《论语》《孟子》,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年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基础。
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但这些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由于国别、年代等原因,造成语言、行文、结构等与当今流行的阅读文本有很大的差异,这跟我们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去甚远,因此,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时要想有较好的收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1.计划的制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年级、本班学生的实际,制定阅读计划,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相应的阅读计划,要求全班统一阅读,以便进行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讨论。这个工作宜在学期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做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2.方法的指导。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等。而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报告会、话剧创作与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帮助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具体到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細致的要求
1.“读书读书皮,看书看目录”,对于中国古典的章回体小说,特别要关注它的目录,因为目录是提纲挈领的,它往往提示本回最主要的内容,串起目录,心中也就有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框架。
2.每读完一回,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100字其实很少,但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眼到心不到,避免文字如过眼云烟,它迫使学生必须去阅读、去提取、去归纳,如果认真去做,这部名著的印象也就深了。
3.向学生宣传:在课间、在寝室、在饭厅、在路上,和同学聊聊《三国》、聊聊《红楼梦》、聊聊《堂吉珂德》、聊聊《巴黎圣母院》,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弥补而强化印象。
4.“温故”才能巩固。别以为看了一遍就完事大吉,过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再将名著拿来随便翻翻,或者看一看自己曾经做的读书笔记。
5.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片,加强感性认识。
三、对《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化经典的阅读,细化、具体的作法
1.三本书篇幅多,文句也艰涩,不讲不行,全讲不能,只能教师选讲和学生通读相结合。讲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在文言文翻译时,可尝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难易,让学生选择轮流翻译、讨论翻译或个人自译,遇到有困难的字词,可交由全班讨论,教师则筛选一些重点字、词、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番检测,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会减弱,学生的翻译能力也自会增强。
2.开展以评说文化经典为主题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每位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阅读计划,同步地从《论语》(或《孟子》《庄子》)中自选感兴趣的某一则,或解说、或评论、或联系人生和社会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发挥来展开演讲,每节课一人,按号数轮流。鼓励听的同学点评、辩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文化经典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因此,在《论语》《孟子》《庄子》中摘录一些名句、成语俗语、优美篇段并让学生背诵下来,让它们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最好是能慢慢地发酵,以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4.就目前来说,检测仍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所以,每当完成一个阶段(一章或一篇)的阅读和教学后,就从该阶段所阅读的每则中选出一或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语句作文言文翻译的题目,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小测要注意几个问题:
(1)要及时测试,不能累积太多的篇幅才进行小测;
(2)覆盖的面要广,既包括教师选讲的内容,也包括学生自读的内容,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而全面地阅读;
(3)所选的语句力求精当,能较为集中地包含文言文字、词、句的语法特征或较为深刻地体现孔、孟、庄的思想;
(4)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抓不过关的学生补考,以此补缺补漏、纠偏纠错,同时也警示学生不可马虎对待。
当然,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对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的阅读、了解和掌握,基本上并非课堂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高考对这一部分的检测应属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考查,但在当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既然已经白纸黑字地将它列入高考考试范围,所谓的“课外阅读”就必然会堂而皇之地大举进入课堂教学,各地各校概莫能外,既然如此,探索其教与学的有效性仍是很有必要的。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