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充实视角下《伤寒论》反义同词现象及 翻译策略论析❋

2014-02-09 06:23琼,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反义伤寒论词义

张 琼,张 淼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23)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为“群方之祖”;除医学方面的贡献外,《伤寒论》的语言尤其是词汇也很有研究价值。

如在《伤寒论》词义方面,范开珍研究了《伤寒杂病论》的叠音词[1],崔锡章论述了《伤寒论》的词义特点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2],张沁园着重研究了《伤寒论》的一词多义现象[3],张丽论述了《伤寒论》中“颇”字的含义[4],赵绍军和林绍志分别对《伤寒论》中“强几几”进行了考辨和释疑[5-6]。而在反义同词方面,笔者未发现专门针对《伤寒论》的研究,中英文背景下研究集中在认知领域[7-9]、转喻视角[10-11]、汉语语言视角[12-15]、翻译和中英文对比领域[16-18]。

可见《伤寒论》词义一直受到关注,反义同词现象在古汉语中也十分常见,然而《伤寒论》反义同词翻译研究方面还较少。笔者在阅读《伤寒论》及其译文时发现,“救、颇、臭”等词在词义特征和演变中有反义同词的相似性,故针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1 反义同词

1.1 反义同词的概念

反义同词现象是多义词的一个特例,是指1个词义系统具有2个相反或相对的义项[7],在训诂学中又称为“反训”。如《中国文化史词典》提到“乱”字本为治丝之象形,从治者则有“治理”义。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从丝本身则有“紊乱”义,经过长期的词义变迁,后只通行“紊乱”一义。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反义同词现象十分普遍,如被(覆盖,显露)、韧(坚韧,柔韧)、受(施,受)、毒(毒辣,宽厚)、乖(背戾,顺从)、爪牙(勇士,干坏事的跟班)、大败(胜利,失败)、看病(病人去找医生,医生帮助病人)等。

英文中反义同词现象同样十分丰富,如deserve(受赏,受罚),marry(嫁,娶),up(开始,结束),rent(租借,出租),charity (善心,冷漠),smart(聪明,尖锐)等。有学者注意并研究反义同词现象,只是一直没有统一的称呼,常见的称呼是auto-antonym[19]。

1.2 《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现象

1.2.1 “臭” “臭”在《伤寒论》中出现4次:①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2条);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157条);③蚘闻食臭出……禁生冷、滑物、臭食等(338条)。

1.2.3 “救” “救”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11次:①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序);②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序);③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身后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条);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条);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条);⑥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条);⑦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244条);⑧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条)。以上的“救”,根据其不同的搭配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救”搭配贬义的词汇,如“贫贱之厄”“邪”“逆”“里”(里邪)“表”(表邪);第二类是“救”搭配褒义或中性词汇,如“之”“自”等。

现代汉语中,人们基本上使用“帮助”的意思,古汉语中“救”却不仅仅如此。

2 语用充实理论与反义同词英译

2.1 语用充实理论

2.1.1 语用充实概念 语用充实(pragmatic strengthening)是20世纪兴起的词汇语用学中的一个概念[21]。在某一语言中,词汇的大量变化可能是共时性的(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内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历时性的(在所经历的长时间内发生变化)。就是说,一个单词可能有多重的功能和意义,而一种功能或意义在不同的情境、语境中,往往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22]。所以,我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理解词汇的时候,不仅需要理解词汇静止状态下的意思,还需要“结合语境和常识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所以,语用充实就是在实际语用中,结合语境和百科知识对词义不明确的词汇进行收窄、扩充的过程。

2.1.2 语用充实分类 1)语用扩充:语用扩充是指词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拓宽以表达更加笼统的概念,词语被用于表达更加宽泛的意义,同时词的外延得到扩张[23]。如“洗”本指洗脚,如《说文解字》:“洗,洒足也。”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洗”的意思除了洗脚,《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录以下用法:①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脸;②洗礼:受~;③洗雪:~冤;④清除:清~;⑤像用水洗净一样杀光或抢光:~劫;⑥照相的显影定影:~相片;⑦玩牌时把牌掺和整理以便继续玩:~牌;⑧笔洗等等。2)语用收缩:语用收缩是指词汇在使用中词义受限制而表达更加具体的概念,其结果是语言性词语外延的一个子部分(subpart)得以凸显[23]。如金,《说文解字》:“,凡金之属皆从金。”金在古时泛指一切金石,但现在提到金则特指单一的一种矿石。

2.2 语用充实理论与反义同词翻译

语用充实理论在反义同词中可以广泛应用。如“deserts(pl.)”的一般意义为某人“应得的回报”(what sb. deserves)。但在具体应用中,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语用收缩。如“Hardened criminals met with their just deserts”,应该翻译为:惯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这里“回报”就收窄为“惩罚”;而“Brave soldiers met with their deserts”则应翻译为:勇士们受到应有的奖赏,这里“回报”就收窄为“奖赏”。上例中将“应得的回报”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收缩,且最终将意义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再如“Wear”的一般意义是“穿”,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语境进行语用扩充,如“Good leather will wear for years”,“好皮革可以多年穿不坏”,其中,“wear”就由“穿”扩充为“经久耐用”的意思;“I will not buy a pair of shoes that will wear quickly”,“我不愿买一双很快就会穿破的鞋”,其中“wear”就由“穿”扩充为“变破旧。”由此得知,在具体的使用中,穿可扩充为两个相反的特殊意义,分别是“变破旧”和“经久耐用”[24]。

3 语用充实视角下《伤寒论》反义同词现象的翻译及策略探讨

前文提到《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也可运用语用充实理论指导翻译。“救”在第一类中的意思是其本意“阻止”,而在第二类中是引申义“帮助”,我们在理解《伤寒论》中“救”的意思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语用扩充,使之分别具有“阻止”或“帮助”的意思。现代汉语中,“颇”的“稍微”义项几乎消失,所以我们在翻译《伤寒论》中“颇”的含意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语用扩充。“臭”有词义上下义的变化,上义词变成了下义词,词义范围变小了,所以在翻译《伤寒论》中“臭”的含意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语用扩充。

反义同词在最初都是一个含意,后来向相反的两个方面发展,而在现代汉语中又往往倾向于其中一个含意的使用,所以我们要从宏观上了解该词在古汉语中的含意,再考虑语境和百科知识,尤其是医理知识,从而判断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意;最后根据英语的使用和搭配习惯,选择最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高虹指出,翻译过程中语用充实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译者不仅需要对言语刺激加以充实,还必须根据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评估,将语用充实的结果在译文中加以体现[21]。由此可见,反义同词的翻译关键在于将语用充实的结果在译文中加以体现,其具体策略分析如下。

3.1 确定反义同词,从宏观了解该词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词的多义性,尤其是确定其反义同词的性质。如仅知“臭”指“不好闻的味道”是不够的,因要考虑到古文献可能包含不同的意义,所以需回到成书年代借助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语源流词典》及百科类词典等,具体查证并进行语用充实,得知“臭”在当时还有“气味”“闻”“香味”的意思。

“颇”字平时运用较少,但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借助诸如上述各种参考资料考证,并进行语用充实,得知“颇”的具体含义包括“偏差,不平正”、“略微,稍微”、“很,甚”的意思。

尽管“救”在现代汉语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对其意义的深层次考虑较少,习惯成自然会导致我们忽略很多,所以需要考证其具体含意并进行语用充实,才能得知“救”有“制止,阻止”、“救援,救助”、“治疗,医治”的意思。

3.2 从语用语境和医理层面判断该词在该处的具体意义

了解一个词的宏观意义后,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考虑语境,即要谨慎地在语用充实的视角下分析出该词的充实方向。从语境中分析含意非常重要,尤其是具有反义同词特点的词汇,要确定并翻译一个反义同词在原文中的含意,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求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若选错词义,整个句子的含意就会相反,对理解甚至临床诊治都会有影响。

如338条“蛔闻食臭出”中,“臭”到底应理解为“香味”还是“臭味”?是新鲜食物的味道还是腐烂食物的馊味?具体考虑该条主要是讲蛔厥和藏厥的鉴别及其证治,若蛔虫内伏不扰,则心烦、腹痛症状消失;若进食则诱发蛔虫窜动,而心烦、呕吐、腹痛发作[25]。所以,此处“食臭”的“臭”应是“气味”或饭菜的“香味”,蛔虫闻到食物的香味会窜动。

再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讲的是太阳伤寒中传与不传的两种病症,脉静为不传,想吐、烦躁、脉数急视为传,此处的“颇”应该是“很,非常”之意,这与刘渡舟在临床实践中的观察相符。

“救”的意义较好判断,若后面的中心词是褒义的,则“救”倾向于“救援,援助”;若中心词是贬义的,则“救”倾向于“阻止”;若中心词是疾病之类,则“救”倾向于“治疗”,可以通过语境、医理、百科知识来进行分析判断。

3.3 选择译入语中最合适的对应词

有人说合适的词放在合适的地方,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就是好翻译。然而,“合适的词”不是那么轻易就可选出来的,我们要钻研原文,细致辨别和挑选译入语“合适的词”,并用合适的方式放在合适的地方才是真正好的翻译。

“臭”有两个发音,分别为“xiu”和“chou”。“xiu”的解释为:“① odor, smell; ②smell, scent, sniff by nose.”;“chou”的解释为:“①(of smell) stinky; smelly; foul; ②disgusting; disgraceful; ③inferior; poor; bad; ④severely; harshly。”

“颇”的两层意思“很”和“稍微”可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分别为“very, strongly, extremely, quite, mighty, bitterly, strong, parlous, passing, spanking”和“a little, a bit, trifle, to some extent”等。

“救”的两层意思“援助”和“阻止”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分别为“save, salvage, help, relieve”和“rescue, eliminate, stop”等。

在《伤寒论》的翻译中,魏廼杰根据语境将“臭”翻译为“flavor or odor”和“malodor”;“救”翻译为“relieve”和“eliminate”;“颇”翻译为“strong”和“to some extent”。译者这样选词遵从了语用充实原则,结合语境和具体的百科及医学知识,选择了最适合的语意。

4 结语

词汇刚出现的时候都是单义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单义词往往会被用来表示意义上与之相关的新事物、新认识,于是成了多义词,反义同词属于多义词。多义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具体应用中根据语境发生词义的转移和缩小。作为多义词的特例,反义同词在翻译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语用充实。本文着重讨论了《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现象及其变化源流,并简略讨论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词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在医学翻译中遇到反义同词,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具体涉及到的问题,遇到反义同词,切忌想当然的用自己脑子里的词义去套,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并查阅字词典,将所涉及的词义结合语境和医理逐一考虑,分析词义,直到一个合适的词义能够解释诸方问题,再根据语境进行语用充实,考虑原文的具体情景来选择具体的词汇,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词汇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翻译,运用合适的方法,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译文准确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

[1] 范开珍.《伤寒杂病论》叠音词例说[J].四川中医,2005,23(5):30-31.

[2] 毳锡章.论《伤寒论》的词义特点及对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5):388-390.

[3] 张沁园.《伤寒论》用字举隅[J].国医论坛,2006, 21(4):49-50.

[4] 张丽,古松.浅谈《伤寒论》中“颇”字含义[J].中医药文化,2011(1):55-56.

[5] 赵绍军.《伤寒论》“强几几”音义考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1):18-20.

[6] 林绍志.《伤寒论》“强几几”音义释考[J].中医杂志,2012,53(14):1252-1254.

[7] 姜淑珍. 再探中英文反义同现现象[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47-49.

[8] 师璐.同词反义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1):31-34.

[9] 余渭深,马永田.同词反义的认知解[J]. 外语教学, 2009, 30(4):32-36.

[10] 岳好平,陈丽平.同域和多域转喻关系模式下反义同词的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 2010(10):33-35.

[11] 吴淑琼.反义同词的转喻阐释[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7-82.

[12] 梅光泽.从“无毒不丈夫”谈反义同词现象[J]. 池州师专学报,2006, 20(1):57-59.

[13] 王玉鼎.反义同词的产生、发展和消亡[J].古汉语研究,1993(2):22-27.

[14] 张厚军.浅谈汉语中的“反义同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1):12-14.

[15] 王春淑,杨大刚.论汉语的“反义同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3):120-125.

[16] 闫舒瑶,康占俊.略论翻译中的同词反义现象[J].考试周刊,2011(26):114-115.

[17] 姜淑珍.中英文反义同词现象的相似性研究[J].文史资料,2010(2):42-44.

[18] 曹宇.英汉反义同词现象的对比分析[J]. 林区教学,2011(11):50-51.

[19] 王宏.走进绚丽多彩的翻译世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7):220-231.

[20] 刘渡舟. 伤寒论辞典[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9):507.

[21] 高虹.语用充实与翻译——以流行语“潜规则”的英译为例[J].外语研究,2011(6):86-88.

[22] 黄希敏.英语词汇语用策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6):23.

[23] 孙智慧.词汇语用学和多义词的语用充实[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4):103-107.

[24] 杨明. 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J]. 山东外语教学,1995,(4): 14-17.

[25] 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98

猜你喜欢
反义伤寒论词义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这山望着那山高
使用广泛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