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沫,罗丽蓉
脑卒中是一种威胁老年人健康常见的慢性病,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降低不少,但致残率还是居高不下。一旦发生脑卒中,复杂的治疗过程、治疗所需时间、预后效果、复发情况等都不确定,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是指患者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1]。疾病的不确定感一旦产生,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患者治疗和生活质量[2]。目前国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11月在我院神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2)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3)年龄≥60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和严重失语患者;(2)意识不清和昏迷患者;(3)并发其他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 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患者的年龄、性别、医保等资料;二是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3]评定,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
1.2.2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采用由Mishel[4]编制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包括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1~5分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该问卷总分为32.0~160.0分,其中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分数越高代表疾病的不确定感程度越深。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0。
为了探讨一般资料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作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1.2.3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采用Feifel编制的MCMQ[5],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级计分法,有8个条目需要反向计分。该问卷总分为20~80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4 资料收集 由研究者亲自在病房发放问卷,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
2.1 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 106例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98.32±12.54)分,处于中水平。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37.14±7.51)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18.75±3.86)分,信息缺乏性维度得分为(22.39±2.14)分,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为(20.04±3.45)分。其中,处于低水平者24例(22.6%),中水平者71例(67.0%),高水平者11例(10.4%)。
2.2 影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有无配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患者应对方式的现状 106例患者的MCMQ面对维度得分为(18.8±2.1)分,回避维度得分为(17.3±2.9)分,屈服维度得分为(11.4±2.0)分。与临床病人常模[6]比较,除了面对维度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二者回避维度得分、屈服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单因素分析(n=106)
Table1 Univariate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llness uncertainty of elder patient with stroke
例数疾病不确定感总分(x±s,分)t(F)值P值性别-1 996<0 05 男6295 21±12 07 女4498 33±10 64年龄(岁)-0 288>0 05 60~6097 85±11 23 71~4697 40±11 52有无配偶-0 607>0 05 有7794 74±12 56 无2993 67±13 10文化程度3 821∗<0 05 初中及以下7794 60±13 21 高中或中专2193 09±11 15 大学及以上888 22±11 04医疗费用支付方式3 067<0 001 医保8395 57±11 71 自费23100 67±12 49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 208∗>0 05 轻度3194 32±11 95 中度4896 59±11 73 重度2798 92±10 54
注:*为F值
Table2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elder patient with stroke and clinical patient′s norm
组别例数面对回避屈服临床病人常模组65019 5±3 814 4±3 0 9 8±3 2 老年脑卒中组10618 8±2 117 3±2 911 4±2 0t值-1 850 9 271 4 990P值>0 05<0 001<0 001
2.4 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显示,面对维度得分与不明确性维度、复杂性维度、信息缺乏性维度得分及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屈服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的4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而回避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及总分均无线性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r值)
Table3 Correlation between illness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yle of elder patient with stroke
应对方式疾病不确定感不明确性 复杂性 信息缺乏性 不可预测性 总分面对-0 237∗-0 315△-0 272∗-0 012-0 357△回避0 021-0 0640 0150 1130 082屈服0 189∗0 171∗0 249∗0 321△0 443△
注:*P<0.05,△P<0.01
3.1 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现状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幸存者中70%左右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无法预知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结果,容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7]。本研究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其中存在中、高水平疾病不确定感的患者占77.4%,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高于胡秀萍[8]的调查结果,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的全部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老年患者的心理相较于年轻脑卒中患者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差,对疾病的认识也更少,因此疾病的不确定感就更强。疾病不确定感的4个维度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最高,不明确性除了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深、医院人员健康教育不到位有关外,还与脑卒中预后的效果不明确有关。患者的应对方式与临床病人常模比较,回避、屈服维度得分高于临床病人常模。这可能是因为脑卒中遗留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且患者对预后效果的不确定,多数老年患者又悲观地认为自己的时日不多,因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抱任何希望,直接回避疾病或者屈服于疾病。
3.2 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有差异,与季红等[9]、王恩光[10]关于慢性病和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结果一致。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性格特点导致了女性患者在面对重大负性事件时比男性更悲观,再加上女性患者情感丰富,容易敏感多疑,由此产生的负性情绪导致女性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效果的不确定程度更高[9]。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也有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疾病的不确定感越低。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理解能力较强,除了从医务人员获取关于疾病的信息,还能主动地从其他渠道获取关于疾病的治疗、预后等信息。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疾病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窄,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不全面的,抱着悲观的想法过日子,这些都导致了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增高。另外,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不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也有差异。自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明显高于医保患者,自费的患者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这些压力会让患者不断地思考疾病的预后效果、肢体复健状况以及因为自己患病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些都会使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增高。
3.3 老年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根据Lazarus的应对理论,对于应激事件,人们会采取各种应对方式降低应激事件带来的影响,患病则是一种应激事件,所以当患病后,患者会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来减轻疾病不确定感带来的影响[11]。本研究结果显示,面对维度与不明确性维度、复杂性维度、信息缺乏性维度及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均呈负相关。说明越是正视疾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越低。积极地面对疾病,可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这提示了医务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鼓励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只有患者接受了患病的事实,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医务人员还应全面详细地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自护、复健等信息,对疾病信息了解得越多,其疾病不确定感才能降低[12]。屈服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的4个维度及总分均呈正相关,说明疾病的不确定感程度与患者采取的屈服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采取此类应对方式的患者,大多是对恢复健康彻底丧失了信心,抱着听天由命的悲观心态得过且过,对疾病的发展、预后的情况都已漠不关心,这种被动消极的状态使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更少,即使医务人员主动地进行宣教,患者获得的信息仍是不够的。患者悲观的心态也可能导致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错误的认识[13-15]。针对这种患者,医院人员应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精心的治疗和复健定能减少脑卒中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将老年脑卒中康复较好的案例介绍给患者,让他们振作起来,改变悲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面对方式,减少疾病的不确定感,促进患者积极的康复。
综上所述,疾病不确定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感受,本次调查发现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存在差异。疾病不确定感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受多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也证实了患者的应对方式与疾病不确定感存在相关性。医务人员应鼓励患者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探讨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具体应对措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利于患者更好地治疗与康复。
1 李乐之,梁敉宁,邓露,等.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3):235-237.
2 佘喜云,张美芳.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10.
3 黄宏敏,赵光锋,王家艳,等.耳穴贴压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卒中恢复期)的随机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2012,23(24):29-30.
4 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Image J Nurs Scholarsh,1988,20(4):225-232.
5 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701例测试报告[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8-20.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24-127.
7 王赞丽,赵岳.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纵向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7):28-36.
8 胡秀萍.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11,31(3):96.
9 季红,丁桂兰,徐冬梅,等.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7):47-48.
10 王恩光.糖尿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Lazarus R,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141-150.
12 刘琳.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和情绪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 杨鸿芳.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家庭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 沈波,谭妹,吴时灵,等.哮喘日记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患儿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心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4065-4067.
15 陈三妹,蒋芬,岳雄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5):1510.
本文链接:
不确定感是一种源自于内在而非外在的认知,此概念最早由 Budner1962 年定义为一种认知的过程(cognitive process)、感知的变因(perceptual variable),当个体缺乏足够的讯息或对事件无法适当的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后来由美国心理护理专家Mishel发展成疾病不确定感理论,Mishel认为疾病不确定感是指病人对疾病相关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所感受到不确定的感觉。当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其疾病经验无法与个人经验相吻合,或个人因缺乏资讯而无法对所发生的事件做定义及分类时,在认知上出现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无法预测、不一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