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育祥
(温州中心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Miles手术是低位直肠癌和部分肛管癌的经典根治手术,但术后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排便失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以经腹膜外造口技术为基础,在造口肠段和造口方向改进,期望达到排便可控或相对可控,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病例资料,按造口技术不同分为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Ⅰ组和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Ⅱ组,每组各35例,Ⅰ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1.5±11.2)岁,Ⅱ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2.6±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在脐下方3-5cm,腹中线左外侧3-5cm处做造口标记,在标记造口位置圆形切口切开约2.5-3cm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十字形切开或切除部分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小心剪开后鞘和腹膜,用手指向左侧和后腹方向钝性分离、扩大腹膜孔。用组织钳在乙状结肠系膜根提起左外侧壁层腹膜游离缘,在壁层腹膜前向造口方向进行潜行钝性游离,分离出直径长2-3横指宽的腹膜外间隙,直达腹壁造口处,从乙状结肠造口端到腹膜外间隙的腹壁切口拉出并高出腹壁4-5cm。同时将乙状结肠浆肌层与腹外斜肌腱膜、造口端肠边缘全层和腹壁切口皮内层间断缝合6-8针,使造口肠管外翻,造口黏膜高于皮肤约1-1.5cm,然后外缠碘纺纱条放入一次性造口袋。
2.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造口的位置和切开与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方法一致,结肠造口近端肠段形成一个储袋类似直肠壶腹部,游离左下腹壁层腹膜,无张力送入乙状结肠,经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腱膜在皮肤造口。松弛状态下储袋下方结肠系膜与左下侧髂窝侧腹膜悬吊缝合数针使结肠与结肠储袋纵轴形成近似直角。即为结肠储袋(结肠成形术)+悬吊成角+经腹膜外永久性结肠造口。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腹壁人工肛门评价表肛门功能,采用QLQ-C30量表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情况。
Ⅰ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86%,Ⅱ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9%,P<0.01,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Ⅱ组“粪便前有便意”“可自主控便”“可分辨气体与粪便”“粪便成形”“使用肛门袋”和“每天排便次数”均明显优于I组,结果如下(见表2)。
Ⅱ组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症状领域得分明显低于Ⅰ组,结果如下(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人工肛门功能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全球每年行肠造口人数达数百万,以结肠直肠癌患者最为普遍[2],腹会阴联合切除肠术(Miles术)至今仍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但术后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不便[3]。本文笔者在以经腹膜外造口技术基础,在造口肠段和造口方向作一些技术上的改进,将结肠成形术和直肠直角重建运用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技术中,可使人工肛门近似原肛门的解剖结构。粪便通过“直肠壶腹部”和“直肠直角”时有利于水分吸收及其成型,减少排便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4.29%,主要为造口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人工肛门功能明显改善。但不论无论是传统的腹膜外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还是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造口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4]。而后期的术后疗养、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给患者足够的关系和必要的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改进排便可控性乙状结肠造口术能够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1]单保安,计小刚,李庆春,等.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4):450-451.
[2]李 炜.结肠癌手术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5):84.
[3]刘 兵,王伟涛,崔文娟,等.直肠癌Miles术腹膜外U型隧道式结肠造口61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7,30(5):57.
[4]张瑞堂,石晓峰.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概述[J].甘肃医药,2009,28(1):20.